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监管风暴席卷金融圈 公募基金“风声鹤唳”

2015年11月20日 08:35    来源: 经济导报    

  随着泽熙投资私募“一哥”徐翔因内幕交易等罪名被公安机关带走,监管风暴也开始席卷到公募基金。日前,市场盛传四家公募基金公司遭到监管层突击检查,虽然嘉实、长盛等基金公司纷纷回应称只是“例行检查”,但不少业内人士猜测这是一次有目的性的稽查。

  “迹象看来,证监会稽查部门已将打击重点锁定在公募机构———既包括公募基金,也可能包括个别证券公司。”南方一家券商投行部严姓负责人对经济导报记者称。在他看来,前期救市过程中“趁火打劫”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以及公募基金联手爆炒“中小创”等行为,都可能被调查。目前,稽查工作尚处在对公募机构违法行为的前期取证阶段,待进展到一定阶段后,监管层或宣布立案调查的消息。

  刮骨疗毒

  事实上,从严禁违规减持,到打击股市黑嘴;从重罚“超级牛散”叶飞,到“私募传奇”徐翔被抓;从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窝案”被揭,到张育军、姚刚落马,资本市场监管风暴急速升级———不只针对被监管者,也针对监管者本身。硝烟弥漫之中,针对公募机构的“围猎”已在暗暗布局。在业界人士看来,此次“围猎”应该是证监法网第八次专项行动,且年前可能会有案件公布。

  “结合最近的监管风暴背景,或许稽查链条已经延伸至公募基金也未可知,而且公募基金在上半年牛市中,对创业板股票集中抱团、坐庄的现象一直被市场诟病。”北京一家基金评级机构分析师认为。不过,在部分基金公司内部人士看来,由于这次是监管层出动,并非公安机关直接出面,因此可能只是常规检查。

  导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A股市场怪象频现,3、4月份股市疯涨,6、7月份又出现罕见暴跌。股市剧烈异常波动背后,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疯狂出现,市场对监管需求急剧上升。

  自4月开始,证监会启动“证监法网”行动,针对市场突出的违法行为、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违法案件集中出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证监会已经查处7批共106起重大案件,被限制出境的涉案人员近百人,查处数量级速度都远超以往,罚没款总额创历史新高,仅最新公布的12起操纵案罚没款总额就高达20多亿元。

  前述7批案件中,被打击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牛散”、私募,律师、会计师、评估公司等中介。但是体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公募机构———公募基金和券商,并未集中查处。作为A股市场体量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和券商对投资者和市场影响举足轻重,监管层对其态度更加审慎。“近期资本市场监管风暴强劲,监管层只有‘刮骨疗毒’,才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建立良性的市场生态。”上述严姓人士表示。

  打击“老鼠仓”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表示,目前券商和阳光私募当中均已有大佬级的人物被立案调查,可以想象的是,公募基金将会成为下一个监管的风口。除了公募基金外,透过徐翔事件不难猜测,私募基金业也难以逃脱监管风暴的席卷。

  对于相关基金公司被查的原因,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上述严姓人士认为,这可能是打击“老鼠仓”行动的延续。去年遭调查的中邮前基金经理厉建超,其“老鼠仓”案近日终于尘埃落定:因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700万元。但即使有前车之鉴,从去年末到今年上半年的这轮牛市行情中,投机炒作、坐庄操纵股价再度达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私募和大户狂拉股价、公募最终接盘的现象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基金行业整体的抱团持股、交叉持股现象依然严峻。

  展恒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两市有19家上市公司被基金高度控盘,持股比例超过30%。这19家公司中,中小板和创业板有13家,主板有6家,基金抱团现象明显集中于“中小创”。公募基金抱团扎堆某些小盘股,有的同门基金持股比例甚至超过10%,占流通股的比例更是超过50%,已经构成了对这些小盘股的控盘,这对投机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