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险企欲接盘广发银行股份?

2015年11月06日 07:46    来源: 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 (记者李婧暄)上市之路遥遥无期,股权却又接连被弃?近日,坊间多个传闻称广发银行股权正在受到出清转让,其中,花旗集团正在接洽出售所持的广发银行20%股权,交易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达成,而不少小股东也开始转让广发银行股份。记者调查发现,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内部情况复杂,让不少投资方对广发银行的未来预期并不看好。

  而对于花旗银行出售的20%股权,目前市场消息称已有两家有意“接盘方”浮出水面,分别是广发银行的两大投资者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现象:

  多家机构转让广发股份

  有消息称,花旗集团正在接洽出售所持的广发银行20%股权,交易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达成,这笔股份是花旗集团在2006年一场激烈的收购战中揽入,当时收购价格约为31亿美元。广发银行方面向记者表示,截至目前未得到花旗集团对相关事宜的确认。

  事实上,2006年,广发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起三大派系争夺战,最终花旗银行携手中国人寿、国电集团和中粮集团以高价胜出。花旗为首的5家投资者团队,出资242.67亿元人民币,认购重组后的广发银行85.5888%的股份,其中花旗认购了20%的股份。

  对此次花旗银行或将退出广发银行的原因,外界多猜测为广发银行上市前景不明朗才导致花旗银行失去耐心。

  在市场传闻花旗银行拟出清广发银行股权消息的同时,小股东也开始争相转让广发银行股权。信达资产、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以及中国石化财务公司日前纷纷在产权交易所发布公告转让各自拥有的广发银行股份,目前暂时仍处于无人接盘状态。

  释因:

  广发不良贷款双升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广发银行也面临着净利润增速下滑、不良双升等困境,让机构和投资方对广发银行未来的市场预期不看好。

  广发银行此前披露的年报显示,2014年广发银行实现净利润120.37亿元,同比增长3.91%。截至2014年底,不良贷款余额82.08亿元,较年初增长32.37%。

  如果股东结构调整,那么带来的一定是高层人事变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花旗银行对广发银行的管理介入非常深,行长以及管理团队中多见花旗银行高管身影,一旦花旗售清股权,或许会影响广发银行的高层人事变动。

  花旗银行在收购广发银行后,先后两任行长辛迈豪、利明献均出自花旗银行。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广发银行的资产回报率有所下降,已从2012年的1.08%降到2014年的0.77%。

  市场观察

  保险公司仍爱银行牌照

  董希淼分析,股东撤出,要么对投资企业不看好或者自身资金出现问题,外界传出的出售广发银行股权更多的原因应该是花旗集团的战略布局做了调整,收缩版图。

  但对于花旗银行出售的20%股权,市场消息称已有两家有意“接盘方”浮出水面,分别是广发银行的两大投资者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目前均持股20%,与花旗接洽或为大股东之争。

  近年来,一直有保险公司在入股银行,董希淼表示,保险公司想做综合金融集团,而银行牌照是金融业中功能最强的,因此拿银行牌照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花旗要退出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因此,在程序上并不会那么轻易。”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华银集团拟卖广发银行股权      2015年08月03日
  • · 广发基金:关于增加代销机构的公告      2015年05月29日
  • · 三成小微企业处于“亚健康”      2015年0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