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沪指放量突破3500点 三大主题可重点关注

2015年11月06日 07:24    来源: 证券日报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创业板出现整体性回落,则反弹结束的概率较大,反之则反弹有望延续

  ■主持人:张 颖 吴 珊

  盘面出现两大变化

  《证券日报》记者:在权重股引领下,昨日沪深两市股指低开高走,沪指成功突破3500点关口,成交量也出现显著放大,两市成交额合计达1.37万亿元。请问,经过连续两日的放量上涨后,市场将会如何运行呢?

  科德投资:昨日券商股尾盘升势趋缓,券商股从高位回落直接使得指数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上证指数也从高位回落60个点左右,从券商股的回落可以看出市场的两大变化:首先,券商股的拉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沪深两市资金量昨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对于支撑券商这样的大型权重板块来说还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其次,昨日蓝筹股的上涨属于整体快速拉升,尤其是以中国联通和中国国航的走势为代表,这种蓝筹股全面上涨的走势对于资金的消耗量也是比较大的。市场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出现普涨行情,如果周五资金没有通过卖出题材股来补充拉升大盘蓝筹股所需的资金,那么大盘冲高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民族证券:大盘经过调整之后已经出现了明确的变盘信号,新一轮反弹行情正式展开。虽然涨速过快,在5分钟级别上出现短暂顶背离信号,不排除之后行情演绎过程中会出现技术性回调动作,但是整体行情的启动信号非常明确。值得警惕的因素主要是这一轮反弹行情的高度判断上,一方面由于上方3500点位的套牢筹码达到万亿元级别,会有非常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市场大形态并没有真正走好的事实要时刻铭记于心。

  关注量能情况

  《证券日报》记者:昨日,大盘震荡走高,沪指放量收复3500点高地,权重股领头开启反弹模式,市场信心有望进一步修复,从技术面来看,股指将如何表现?

  天信投资:从技术上看,沪指已经打开上行的空间,前期的3300点至3450点的箱体被完全突破,同时伴随着量能的放大,增量资金积极入场抢筹。因为这两日涨幅过快,沪指昨日午后上涨空间有所收窄。当前,沪指在3500点上方其实也面临着较大的上行压力,这一位置正好是7月份、8月份平台整理区间的下轨,市场每上行一步都面临着套牢盘的沉重抛压。

  九鼎德盛:从技术层面来看,昨日沪市成交额6786.7亿元,已达到今年7月份3373点的对应单日量能,而周线缺口的回补,显示市场的反弹目标位在股指上均将体现,只是创业板指先行补缺而已。目前沪指周KDJ、RSI等指标处于高位区域,显示量能如果萎缩,则震荡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可维持高位震荡走势,但能否延续反弹,则取决于创业板指数强弱。如果创业板出现整体性下落,则市场结束反弹的概率较大;反之,则有望反弹延续。

  三因素挖掘个股

  《证券日报》记者:昨日,权重股再度井喷,除了券商板块继续暴涨之外,金融股全面启动,也带动了其他权重板块大幅走强,尤其是前期牛市的核心题材“中”字头板块,呈现井喷态势,后市有哪些热点值得持续关注?

  巨丰投顾:建议逢低积极关注以创业板为首的题材股,而不是追进已经拉升的大盘股。机会方面,还可重点关注低估值个股以及年报高送转预期标的股。

  方正证券:从估值、业绩、催化剂三因素考量,只要行业具备三因素中的两个或者以上,便具有超配的价值。从消费、投资、服务三大类来看,仍应在消费和服务中选择,投资品景气度仍有不足,而消费中的新能源汽车、传媒娱乐、医药生物等行业有景气度支撑,也有政策的积极作用。管理层连续两周政策重点都提及新能源汽车,汽车购置税减半等都是积极的政策导向;传媒娱乐是消费升级的核心内容;医药生物符合“十三五”规划中健康中国的理念。总体来看,11月份可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传媒娱乐、医药生物三大主题。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沪指涨1.83%站稳3500点 两市再放量      2015年11月05日
  • · 放量大涨 A股重抬牛脚      2015年11月05日
  • · 沪指放量杀跌险守3300点      2015年10月22日
  • · 800个股放量跌停 获利盘成幕后推手      2015年10月22日
  • · A股放量大涨      2015年10月13日
  • · 放量长阳 拉开中期反弹序幕?      2015年10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