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互联网+”与中国经济的未来紧密相连

2015年11月05日 20:12    来源: 人民网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迎来了一件令人沮丧甚至是感到耻辱的事件,日本商人买下了美国精神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彼时,日本经济迎来巅峰时期,在美国,《日本第一》等著作成为畅销书。此后,两国经济的走向却让人意想不到:受地产泡沫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而美国却敏锐地抓住了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新经济”机遇,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迎来了“黄金十年”。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价值。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取得巨大成就同时,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通俗一点说,就是低垂的果子都被摘完了,枝头上的果子不是想摘就能摘,要想啃下骨头,渡过险滩,唯有拓展思路,创新发展。

  10月29日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互联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站在历史进程中的路口,向后看,这是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和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在产业变革中与西方强国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历史机遇;向前看,“互联网+”是中国提出来的与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并驾齐驱的国家级战略。

  如果说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给美国带来了福音,那么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崛起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将与中国经济的未来紧密相连。

  “我们过去常说,在信息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我们很可能就站在这样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优势。” 在6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推进“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契机。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作为互联网的升级版,“互联网+”在改造中国传统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主流打车软件日订单量峰值超千万;网上银行用户数达3.07亿人;网上支付用户数达3.59亿人;餐饮团购用户数达1.76亿;网上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度假产品用户达2.3亿人……

  未来,互联网与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所有领域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再次提及“互联网+”,表明“网络强国”等与互联网相关的国家战略,正式进入系统化实施阶段, “互联网+”亦成为夯实中国梦的一个载体。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互联网金融安全联盟成立      2015年11月05日
  • · 中移动正式进军互联网      2015年11月04日
  • · 互联网金融抢滩“小微”蓝海      2015年11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