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10月起险企自行决定分红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

2015年09月30日 08:05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吉雪娇

  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其附件《分红保险精算规定》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届时,分红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起来。

  人身险费改终于走完“最后一公里”。9月28日,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推进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其附件《分红保险精算规定》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届时,分红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起来。

  “3.5%”成临界点

  按照保监会的规划,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按照“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人身险”分三步走的路径推进。而“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即“将前端产品定价权交还保险公司,产品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由保险公司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后端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由监管部门根据‘一揽子资产’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通过后端影响和调控前端合理定价,管住风险”,则是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

  总体来看,根据保监会要求,10月1日起,将对分红型人身保险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分红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为定价利率和3.0%的较小者。即从10月1日起,预定利率超过3.5%以上的分红产品需报保监会审批。

  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减少投诉纠纷,保监会还将分红保险死亡保险金额提高至已交保费的120%,最低保障要求与万能险持平;提高改革后分红保险产品首年最低现金价值较原来普遍提高20%以上。

  此外,对于保险公司在售的分红险,如果连续3年实际分红水平达不到中档演示水平的,则公司必须下调中、高档红利演示水平,下调后的中档红利演示水平不得高于公司近3年的实际平均分红水平。

  人身险费改机制建立

  分红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的放开,也标志着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起来。

  在此前普通型和万能型人身险费率改革政策落地后,业务均出现快递增长。据保监会数据,2014年普通型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65%,增速较改革前翻了近三番。目前普通型人身险已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34%,超过改革前近26个百分点,打破了此前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失衡格局;万能型人身险方面,今年3-6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6%,较改革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这也令分红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放开后,保费规模的增加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在分析人士看来,分红险费改无疑将为保费增长锦上添花。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分红险费改或将推动“分红+万能”类业务大扩容。“上半年低利率环境叠加普通寿险费改,险种结构发生大逆转,分红险在逐渐丧失市场主导地位,传统险和健康险快速崛起。而在普通险业务中,高现价和‘返还+万能’成为主要业务形态。预计后期分红险费改或将助推‘返还+分红+万能’业务组合大扩容。”

  在这样的组合模式之下,上述长江证券分析师预计,保费高增长动力强劲,同时保费结构调整提速,主险“费改分红/费改传统险”叠加销售附加险“定寿+意外+重疾+医疗”的组合将常态化。虽然单一分红产品费改后利润率会有10%-20%左右的下滑,但预期保障类业务占比会提升,组合类产品利润率将得以维持。

  另一方面,尽管保监会给予了保险公司自由定价权,但业内人士均认为,保险公司打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很难出现。“保监会在放开费率管制的同时严格了准备金要求,大幅抬高恶性竞争成本,对提供过高保证利率或结算利率的市场行为均有严厉的后端约束,进而降低偿付能力充足率。在此规则下,保险公司必须‘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恶性竞争行为将受到遏制。”

(责任编辑:华青剑)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10月起险企自行决定分红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

2015-09-30 08:05 来源:金融投资报

  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其附件《分红保险精算规定》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届时,分红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起来。

  人身险费改终于走完“最后一公里”。9月28日,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推进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其附件《分红保险精算规定》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届时,分红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起来。

  “3.5%”成临界点

  按照保监会的规划,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按照“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人身险”分三步走的路径推进。而“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即“将前端产品定价权交还保险公司,产品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由保险公司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后端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由监管部门根据‘一揽子资产’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通过后端影响和调控前端合理定价,管住风险”,则是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

  总体来看,根据保监会要求,10月1日起,将对分红型人身保险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分红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为定价利率和3.0%的较小者。即从10月1日起,预定利率超过3.5%以上的分红产品需报保监会审批。

  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减少投诉纠纷,保监会还将分红保险死亡保险金额提高至已交保费的120%,最低保障要求与万能险持平;提高改革后分红保险产品首年最低现金价值较原来普遍提高20%以上。

  此外,对于保险公司在售的分红险,如果连续3年实际分红水平达不到中档演示水平的,则公司必须下调中、高档红利演示水平,下调后的中档红利演示水平不得高于公司近3年的实际平均分红水平。

  人身险费改机制建立

  分红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的放开,也标志着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起来。

  在此前普通型和万能型人身险费率改革政策落地后,业务均出现快递增长。据保监会数据,2014年普通型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65%,增速较改革前翻了近三番。目前普通型人身险已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34%,超过改革前近26个百分点,打破了此前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失衡格局;万能型人身险方面,今年3-6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6%,较改革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这也令分红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放开后,保费规模的增加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在分析人士看来,分红险费改无疑将为保费增长锦上添花。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分红险费改或将推动“分红+万能”类业务大扩容。“上半年低利率环境叠加普通寿险费改,险种结构发生大逆转,分红险在逐渐丧失市场主导地位,传统险和健康险快速崛起。而在普通险业务中,高现价和‘返还+万能’成为主要业务形态。预计后期分红险费改或将助推‘返还+分红+万能’业务组合大扩容。”

  在这样的组合模式之下,上述长江证券分析师预计,保费高增长动力强劲,同时保费结构调整提速,主险“费改分红/费改传统险”叠加销售附加险“定寿+意外+重疾+医疗”的组合将常态化。虽然单一分红产品费改后利润率会有10%-20%左右的下滑,但预期保障类业务占比会提升,组合类产品利润率将得以维持。

  另一方面,尽管保监会给予了保险公司自由定价权,但业内人士均认为,保险公司打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很难出现。“保监会在放开费率管制的同时严格了准备金要求,大幅抬高恶性竞争成本,对提供过高保证利率或结算利率的市场行为均有严厉的后端约束,进而降低偿付能力充足率。在此规则下,保险公司必须‘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恶性竞争行为将受到遏制。”

(责任编辑:华青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