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众筹”变“种仇”
最近听到几起“众筹”变“种仇”的案例,比如几个大学生受某互联网煎饼品牌成功的启发,要创业卖肉夹馍,并在同学中发起了众筹。筹到一百万元,开始创业。然而,几个学生的工商登记不完善,缺乏经营常识,结果关门大吉。血本无归,“众筹”成了“种仇”。
众筹本无过。在硅谷,由众筹创造的快速崛起、轻资产创业比比皆是。在中国,众筹也是最具希望的金融创新模式之一。但是大潮之中有浪花也有泥沙,经营的残酷性、商业的不确定性、创业成功的小概率性以及微观经济规律面前的不可抗力,超越了创业者的自信。
正常的失败应该被理解。但过于随意的创业、浅薄的创新、幼稚的众筹不应该被提倡,因为它们破坏的是创业创新的“民信力”和“社会信任指数”。如何不让众筹变“种仇”?
鼓励企业家二次创业,比鼓励年轻人一次创业更务实。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很难保证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们大规模创业成功。最健康的创业,是激发起有企业、有资产、有经验、有资金的企业家搞二次创业,升级式的创业。即便是众筹,二次创业者的实力和诚信度,也比一次创业高,被众筹者的实力和心态,也比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更厚实。
众筹必须有门槛。健康的众筹,不是低收入者暴富的游戏,而是富裕阶层对创业创新的理性支持。所以规范众筹对象的标准,让富裕阶层的闲置资金进入众筹市场。理性投资即便有风险,也不会变成“种仇”。
健康的众筹,必须要求众筹项目在项目质量和前景、项目企业的背景和实力上有保证,讲“有根、有心、有天”的众筹。所谓有根,是指基于实业的众筹,基于实际存在市场需求的众筹。所谓有心,就是坚持“诚信众筹、理性参与、真诚支持”的心态。所谓有天,就是基于科学和理性认识的众筹。
众筹,是新经济重要的金融引擎。金融创新,是两创经济的阳光和空气。在众筹和创业创新的道路上,新常态新经济的伦理最终是什么?把敦厚和靠谱进行到底,这两种品质是中国新经济的心诀和法门。(摘自《环球时报》文)
(责任编辑:向婷)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