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险企前五月 银保收入翻番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银保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同比增长超过100%的险企涌现较多。
而保费表现强劲的背后,涌现的“黑马”险企层出不穷。例如,珠江人寿称,在整体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公司银保业务逆市飙升,成为推动公司业务规模增长的主要渠道。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有些险企的保费增长来自短期理财产品,保障型产品在银保的销售并不理想,市场并没完全“火起来”。
前五月保费收入增加
昨日(6月29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公布了今年前5月的保费数据,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666.41亿元,同比增长19.46%,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488.31亿元,同比增长12.41%;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178.04亿元,同比增长22.75%。
大型险企方面,中国人寿今年前五个月的保费收入为1984亿元,同比增长了19.01%;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寿今年前五个月实现保费收入为1084.52亿元,同比增长了16.32%;新华保险前五个月的保费收入为624亿元,同比增长了4.8%;中国太保旗下的太保寿险今年前五个月实现保费收入为514.66亿元,同比增长了1.4%。
港股上市的中国人保,旗下人保寿险今年前五个月实现保费收入628.16亿元,同比增长了17.74%;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人寿前五个月实现保费收入446.88亿元,同比增长了24.14%。
银保渠道成增长主力
在保费增长强劲的背景下,“黑马”险企层出不穷,上周,珠江人寿宣布,截至2015年6月24日,珠江人寿2015年总规模保费已达100.71亿元,超过去年总保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据了解,珠江人寿2012年12月正式开业,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其2013年首个经营年度总保费规模超过17亿元;2014年保费规模达100.7亿元。
珠江人寿称,在整体市场低迷的环境下,该公司银保业务逆市飙升,成为推动公司业务规模增长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其团体业务也搭建了销售平台;个险业务多头并进,取得创新突破。互联网保险业务实现了在天猫、京东、标准财富、陆金所、官方微信及其官网等多平台销售,网销客户已突破20万,且超过20%的客户在不同的平台多次实现保单购买。
事实上,银保业务飙升的并不只有珠江人寿。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同比增长超过100%的险企包括:工银安盛人寿、阳光人寿、中融人寿、幸福人寿、农银人寿、长城人寿、招商信诺人寿等一大批险企。
数据显示,在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超过100亿的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678亿元)、华夏人寿(605亿元)、人保寿险(448亿元)、富德生命人寿(407亿元)、安邦人寿(365亿元)、新华保险(275亿元)、前海人寿(237亿元)、中邮人寿(198亿元)、太平人寿(194亿元)、建信人寿(181亿元)、阳光人寿(173亿元)、国华人寿(160亿元)、工银安盛(131亿元)、幸福人寿(105亿元)等14家险企。
某险企的杨先生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坦言,一些保险公司保费增长迅速还是源于一些短期理财型产品大量销售所带来规模效应,保障型产品在银保的销售并不理想,市场并没完全“火起来”,这种短期理财产品给银行的手续费也比较高,这类产品保险公司要赚到钱还是很难的。
(责任编辑:魏京婷)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