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已现42万亿元投资规模
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第二季度投资的重大抓手“京津冀”再次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千呼万唤始出来,为地方基建带来新的催化剂。”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京津冀规划迟迟未出台,估计一方面是各方利益协调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冬奥会的不确定性,但随着奥组委完成最后一次实地评估,北京和张家口已经无限接近2022年冬奥,在此基础上推出规划已无障碍。
华泰证券高级策略研究员姚卫巍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交通一体化在前期就需要较大投入,因为交通一体化一方面是规划中指出的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更重要的是交通的一体化是区域规划性协同发展的先行前提。在当前背景下,大力推进交通建设是“加法”和“乘法”并行的对抗经济下行的优选项目。所谓加法,即增加公共支出,而乘法即指的是PPP模式。
管清友认为,京津冀是今年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主题。从政策面来看,依然会重点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
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在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在2020年前,京津冀地区及相关产业将迎来每年7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后续还将出台三年滚动实施计划,专项规划以及三省市地方协同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