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走出最低谷 紧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得益于原燃料价格降幅较大以及企业内部挖潜降成本,钢铁全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盈利水平仍然很低。
“2014年钢铁全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盈利水平仍然很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日前在钢协2015年第一次信息发布会上表示。
国民经济增速放缓
朱继民表示,2014年,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没有采取强刺激,而是强力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全年GDP增长7.4%,同比略有回落,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不减反增,结构性改革迈出了新步伐,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是经济增长对钢材需求强度持续下降,钢材消费增长乏力,同时粗钢产量仍然保持小幅增长,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仍然突出,钢材价格屡创新低。得益于原燃料价格降幅较大以及企业内部挖潜降成本,全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盈利水平仍然很低。
钢材需求增长乏力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7%,增速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5%,增速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扣除土地购置费的投资仅增长7%;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少2.1亿平方米,下降10.7%;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减少5431万平方米,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已逼近荣枯线,是201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国民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从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看,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50%、43.60%和50.90%;与2013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上升了0.6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则同比下降了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仍在上升;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下降到35.5%,比2010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第二产业的7.3%,也高于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我国经济加快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看,2014年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2014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快递业务量增长51.9%;P2P即网贷高速增长,电信消费、信息消费都有比较高的增长。
紧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但是钢铁行业要看到,经济增长的结构优化带来了经济增长对钢材需求强度的持续下降。对钢材消耗量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传统行业、重化工业经营困难,下游行业中汽车产销增速回落,家电、集装箱行业增长有限,机械行业低速平稳增长,但工程机械等耗钢量大的产品产量大幅下降,造船完工量在2013年大幅下降24.7%的基础上2014年又下降13.9%。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增长动力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对钢材需求强度下降的趋势愈发明显,钢材消费增长乏力。2014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4%,即使考虑钢材贸易商以及下游用户库存下降,粗钢实际消费量持平或略有下降,钢材消费进入平台区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钢铁行业更要看到,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对钢材品种、质量以及钢铁企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产生了新需求。”朱继民表示,钢铁企业要紧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抓住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市场,加快培育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独特竞争力和利润增长点。
(责任编辑:关婧)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