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北车合并细节争议较大 双方尚无实质性接触
南车北车合并工作组已成立 合并具体内容本周内将公布
目前,南北车之间目前尚未有实质性接触,只是在各自集团内部有所探讨
10月29日,据新华社消息,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排名前两位的制造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将于近期合并。据悉,两家公司有关部门核实,目前两家公司已成立合并工作组,正就合并事项展开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关于两家企业合并的细节,例如,究竟如何合并,谁为主,谁为辅,并未有定论。昨日,记者分别联系了两家公司,但迫于公司股票停牌期间,处于缄默期,所以记者未能探听到任何消息,工作人员只是告诉记者,一切以公告为准。
但有了解两家公司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两家公司合并的细节尚未公开,不过,在10月31日时,两家公司或许会发布关于重大事项停牌具体内容的公告。
南车、北车合并应对国际竞争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和轨道装备的迅速发展,中国北车、中国南车进入快速发展期。两家不仅包揽了国内所有动车组市场,还有80%以上的货运列车,以及大部分地铁车辆份额。在海外,两家凭借可靠的技术、丰富成熟的国内运营经验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逐渐占领海外轨道装备市场。
2000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下简称:中车公司)被分拆为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那一年,中车公司以及原铁道部所属的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全部完成和原铁道部的脱钩,而中车公司存在着造成垄断企业的风险,所以在2000年9月份中车公司又分拆为两家国有独资大型集团企业——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
但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走出海外时尤为明显。为争夺订单,两家企业相互压价、甚至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在2013年阿根廷电动车组招标中,两家公司相互压价尤为惨烈,最后中标价甚至只有国际正常单价一半,鹬蚌相争,两败俱伤。
“当初两家公司在分立之时,面临的是国企改革、激发企业竞争活力这个主要矛盾。现在正值中国高铁走出去难得的历史机遇期,面临的是如何整合实力,与国际同行同台竞争这个主要矛盾。”有业内人士如是指出。
如今,“两车”将再次合并,有行业内券商分析对记者表示,从南北车目前的业务看,两家主营产品高度重合,一件产品,两份投入,造成一些资源浪费。合并后,反而可以根据每个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集中资源对高精尖项目进行攻关。重点发展如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或地铁车辆等拳头产品,让百姓出行有更丰富的选择、更安全的保障和更低的成本。
合并细节争议较大
至于如何合并,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目前市场上也展开了广泛的猜测。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南车的方案是“北车退市,南车通过增发的方式吸收合并北车,北车资产并入南车”。而北车的方案是“南车、北车成立一个由国资委管理的新集团,下辖两个上市公司”。
当时,有证券分析师认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合并,此轮合并的重点在于专业化重组路径,即将双方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核心技术、资产和人员归并到一家公司。
对此,一位消息人士表示,上报国资委真正的有效方案一定是需要经南车北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共同提交的一份方案,并非传言中各自提交。而据记者多方了解,南车北车之间目前尚未有实质性接触,只是在各自集团内部有所探讨,且争议不小。
而目前,对于两家龙头企业的合并,业内又有了新的构思——将南北车集团的业务统一分成两大块:“轨道交通研发制造”和“其它”。“其它”是指包括民用柴油机、大型齿轮箱、风电设备以及南北车近年各自投资的新兴产业、物流、房地产、投资银行等。而需要整合的只是“轨道交通研发制造”业务,由国资委主导将这部分业务组合成立新的集团公司,这需要将业务从南北车各自上市公司首先剥离。这个方案可以避免一个大集团内的上市公司之间同业竞争问题。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南车和北车的合并,主要是为了避免海外竞争,由于两家公司的资产具体以及人员配置问题较难解决所以,可以先从海外业务方面进行合并,而其它业务方面,南北车各自下辖的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公司,无论在目前两家分家的情况下,还是未来重组为一个集团,都仍然可以是独立的公司法人,仍然可以像现在一样,在中铁总发布招投标信息时候,处于相互竞标的竞争关系,便不用担心发生垄断。(记者 杨 萌)
(责任编辑:向婷)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