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募基金的五大困境
我国公募基金自1998年诞生以来,以其低投资门槛、高透明度、较低佣金、享受专家理财的特色优势,成为居民投资资本市场的重要选择。不过,截至2013年末,我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为3万亿元,只有美国共同基金的3.2%。近日,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盘点近年来公募基金市场的发展困境,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国泰君安指出,我国公募基金业的规模在2007年登上了3万亿元的高峰后,便随着熊市来临而持续萎缩,直至2014年一季度才再度超过3万亿元。而在最近这一次的规模膨胀中,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货币基金几乎是惟一的驱动力:2013年三季度,货币基金规模仅为5779.59亿元,占基金总规模的比重仅为21.1%,而2014年三季度,货币基金规模已达到17065.37亿元,占基金总规模的46.95%。如果不考虑互联网金融这一外部因素在过去一年中的爆发式发展,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已经连续七年徘徊不前,新基金发行难度加大,老基金遭遇净赎回。发展困境的背后,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国泰君安在报告中列举了中国公募基金的五大困境。首先,市场低迷导致绝对收益不理想,投资者信心低。过去多年,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偏股型基金一直是我国公募基金的主体,因此我国公募基金的业绩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股票市场的表现。但我国股市“牛短熊长”,基金的绝对收益并不理想。而我国基金投资者以散户为主,在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易出现非理性赎回潮,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基金的业绩。此外,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冲动,也对基金业绩和投资者信任造成了极大伤害。
其次,大资管时代,替代品来势汹汹。由于监管规则差异,部分竞争产品相比公募基金具有天然竞争优势。例如,阳光私募同样投资于二级市场,具有较少的投资限制和较低的信息披露要求,收益往往较高;信托产品几乎没有投资范围限制,且存在“刚性兑付”的不成文规则,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对于广大投资者极具吸引力;而银行理财、投资型保险等产品由于自身庞大的客户基础,也在高速发展。
第三,业内同质化和短视化的产品较多。近年来,随着基金行业内部的同质化竞争和基金公司数量的上升,也使得生存压力成为全行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酷的业绩排名,逼迫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专注于短期业绩指标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和创新。周而复始,同质化竞争和短视化倾向互为因果,影响了基金业的长远发展。
第四,渠道困境影响发行规模和基金收益。与银行、保险、券商相比,基金管理公司在营销渠道方面则存在先天劣势,因此为了保证发行规模,不得不在收益方面做出退让,导致基金销售成本偏高。以商业银行为例,作为基金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尾随佣金,严重挤压了基金公司的盈利空间。2013年,全行业营销支出81.41亿元,占管理费收入25.49%,其中尾随佣金占管理费收入16.9%,比2012年的16.7%有所上升。
最后,公司治理错位。股东重视规模,客户关注回报;但是基金经理的股权激励缺失,导致了基金经理和客户的高流动性。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