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超8%的“票据理财”来了
继互联网“宝宝”理财逐渐退温后,最近一批打着收益6%-8%、最低门槛1元的“票据理财”产品横空出世,相继登陆互联网金融平台。所谓“票据理财”,即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投资标的,其中不仅有阿里、新浪等大佬参与,也有一大批理财网站涉足这一领域。不过业内人士提醒,尽管票据理财多以银行信用支持,但投资者需要注意,难以识别票据的真伪是参与票据理财的最大风险。
近期,一款主打“票据理财”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名为“票据宝”,产品投资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银行无条件兑付。通俗地说,就是企业需要融资时,它可以把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质押担保,在该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产品,向投资者募资,其本质是一个P2B(个人对企业贷款)投融资平台。到期后平台直接把承兑汇票折现,投资者拿回本金和收益。产品期限多在9天至半年,收益率目前在7%左右。
据了解,目前阿里金融、淘宝理财、新浪和票据宝等均推出了自己的票据理财产品,产品多采用1元起购的运作模式,年化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类理财产品。近日,某两款票据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8%、9.8%,产品上线后立即被抢购一空。“票据理财产品门槛低甚至可以说是零门槛,相比于市面上流行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的门槛有很大优势,这是其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华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林博程说,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5%至6%,票据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远高于主流理财产品。
银行的票据贴现,就是持票人为了获得流动性的资金,将未到期的票据提前卖给银行的一种行为。目前银行票据贴现的利率大概在5.5%左右,远远低于平台7%的年化收益率,那为什么会有企业选择互联网平台进行票据贴现呢?对此,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透露,其实早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票据的民间贴现就大行其道,一些企业会拿未到期的承兑汇票去中介贴现,“利率会比银行贴现高一些,但是企业也愿意接受,因为流程比银行简单”。
眼下,平台推出这类业务,等于把民间或中介的业务搬上互联网,因为方便贴现,急于用钱的企业愿意多支付利息来变现,所以出现了票据理财高收益现象;不过,平台宣传的年化收益率有些虚高的成份,比如有平台购买日与起息日之间相差一周左右的时间,这就相当于这7天,你的钱就白白放在了平台,即使能够按照预期收益获得相对的利息,实际利率也低于名义利率。
■链接
唯一风险是银行倒闭?
“过去散户没有资格投资票据理财产品,需要通过一定的金融机构途径去买和审批。而此类产品推出后,则让市民可以直接投资。在当前各种‘宝’类产品收益率普降的背景下,这类产品是一种不错的投资选择。”某国有行内部人士介绍说。
在宣传高收益的同时,记者发现,目前部分票据理财还打出“唯一风险是银行倒闭”的宣传语。票据理财产品真有如此安全吗?某国有银行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作为票据理财产品标的的银行承兑汇票代表的是银行信用,银行承诺到期后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尽管有了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抵押,但并不表示完全没风险。这其中存在克隆票、延迟支付等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虚假票据。其次,平台是否真的掌握了真实的票据,以及票据是否真的被抵押在了平台上,都很难公开透明。”该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票据融资市场规模很大,但基于该市场衍生出的票据理财产品属于新生,模式机制尚未成熟,加之信息不透明,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风控体系,其中或许隐藏着诸多风险。因此,投资者不要只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隐藏风险。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