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准备完毕 最大赔付额或为50万元
在人们心目中,将钱存在银行是最保险的,因为既不会被盗,也不会亏损,还有一定利息。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这样的观点今后可能行不通了,因为银行破产的风险时代或将来临,相伴而来的则是存款保险制度。
今年1月9日至10日召开的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与此同时,监管层也放出了允许银行破产的风。在去年底的一个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银监会正在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这也意味着,将钱存到银行不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事情。
最快上半年就将出台
记者在央行官网看到,1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总结2013年工作时明确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去年12月8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预测称存款保险制度落地的时间,“不在今年冬天,或许就在明年的春天。”而在去年12月初召开的“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也表示,未来要让市场说话,让资本说话,如果商业银行最后资不抵债,就会退出。
国家对银行不再兜底
这个“退出”,便是指的银行像普通企业一样破产倒闭。重庆某业内人士介绍,之前国家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人,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市民对银行有天然信任感的原因所在。但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意味着国家不再为金融机构兜底。
“当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推出后,会由存款保险机构进行支付,而且不会是赔偿所有本金。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通行的做法是,只对自然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企业存款不在赔付范围之列,同时随保的主要是储户的各类存款,不包括理财产品或其他投资产品。”该人士说。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人们普遍预测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可能是50万元,超出部分或不能获得赔偿,或像美国一样,按一定比例赔付。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当银行破产时具体的赔付金额还得参照国际标准,大体是存款应该有90%左右能够得到赔付。
储户今后要有两转变
重庆某国有银行客户经理表示,未来银行破产条例和存款保险制度落地之时,储户一定要进行两个转变:首先是不能再迷信银行不会破产倒闭了,要有风险意识,将银行当成一般企业看待;其次是储蓄方式要转变,大额存款尽量分开存放,也就是“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万一其中的某一家银行发生风险,也不至于损失过大。
该客户经理预测称,银行破产条例和存款保险制度落地后,储户可能会对银行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区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哪家银行离家近就把钱存在哪家银行。上述客户经理还表示,市民对此不必太过担忧,国家出台相关制度只是防患于未然,并非意味着即将有银行破产。 重庆晨报记者 赵鹏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