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监管升级 有利控制债务风险
有利控制债务风险,推动机构去杠杆
多位市场人士6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监管层正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一份旨在厘清影子银行概念,明确影子银行监管责任分工,以及完善监管制度的文件已于近日下发。监管层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将有利于控制整体经济的债务风险,也将推动机构去杠杆。
明确概念和监管责任
市场人士表示,监管层明确了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同时,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原则,将逐一落实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其中,第三方理财和非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网络金融活动等,要求由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办法。
据悉,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还要求强化信息统计和共享。央行要抓紧制定基础性统计框架和规范。有关行业归口部门要按照统计框架和有关会计制度,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统一的统计科目和监管体系,建立全国性行业信息统计系统。央行负责各类社会融资活动汇总的统计,建立影子银行的专项统计,定期向国务院报告汇总情况,反馈各地区有关归口部门统计情况。
业内人士预计,各相关部委将陆续出台监管细则。
推动机构去杠杆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渊认为,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一方面利于金融资产负债结构更透明,利于控制整体经济的债务风险;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可以改善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推动机构去杠杆,降低对资金的需求,促进资金价格缓慢回落。另一方面,有利于影子银行规范发展,强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推动影子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银行理财、信托等机构的定位会更明晰。
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监管升级将进一步限制融资端的扩张,可以预期后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会下降,随之而来固定资产投资也会减缓,如果没有存量债务重组等方面的配套,部分领域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及信用违约事件。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速要保持在7%以上,存在刚性的货币需求,而在融资端压缩、需求端刚性的情况下,预期资金市场利率中枢有继续上升的压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信托和其它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加强将压低市场利率,有利于股市和债市。
(责任编辑:邢晓宇)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