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移仓换月”迎机会
国债期货上市两个多月来,成交持仓萎缩,价格屡创新低。截至11月21日收盘,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312收于91.4元,涨幅0.33%。
自9月6日上市,国债期货仅在首日成交量突破3万手,第二日突破1万手,此后多数交易日国债期货的成交量均在1万手以下,其价格在9月26日到达最高点94.614后便一路下跌,11月20日探至最低点90.8。不过进入11月份,成交量有所放大,其原因之一是进入11月份国债期货波动扩大,对投机者吸引力增加。
“从价格走势来看,国债期货可谓‘生逢其时’。”银河期货金融市场部温富山表示,6月“钱荒”使得投资者意识到规避利率风险的必要,国债期货重新上市以来债券市场承压,7年期到期收益率从9月6日的4%上升到11月20日的4.65%,CTD券130015.IB相应地从96.73元跌至93.41元,进一步体现了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作用。
对于一个期货品种而言,其成功取决于波动性和参与者结构分散。“目前国债期货的波动性是足够的,如果再降低杠杆将是一个很好的投机品种。至于流动性问题,主要是参与主体不够丰富,许多机构仍处于观望态度。银行、保险、信托等大型持债机构尚未入市交易,而我国大量的国债集中在五大行中,且绝大多数都放入了持有至到期账户中。”东证期货分析师章国煜认为,要增强流动性,关键是机构的参与要丰富和策略的多样化。
“中期利率已经到达近年来的历史高点,进一步升高的空间有限,短期利空消息尽出,债市有望止跌回升。”温富山表示,国债期货即将迎来首次交割,TF1312将成为首个交割合约,保证金在11月20日之后会提高到5%,投资者对此应重视,并关注移仓展期可能带来的跨期套利的机会。
(责任编辑:邢晓宇)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