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房企扎堆“出海”资金、开发模式待考
近期,不少知名房企“扎堆”加入“出海”队伍,斥巨资收购、兴建海外房地产项目。来自中国海外投资联合会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万科、绿地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已达几百亿美元。
经过2012年一系列海外布局之后,此前“出海”的内地房企陆续迎来收获期。据悉,碧桂园位于马来西亚的两大项目计划在今年正式面市;绿地首个海外项目动工,春节后将进入销售阶段;首创置业位于法国的项目,也已进入招商阶段。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中国房企“出海”不仅是战略布局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想利用在销售渠道上的资源优势,吸引内地高端职业客群到海外置业投资。
从表象来看,中国房企布局海外市场确实存在布局、实际市场需求等需要,但是,布局海外市场进行海外投资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风险的存在。
张宏伟认为,目前有拓展计划的都是龙头房企,规模并不大,更多地只是测试市场的反应情况,且大多采取与当地的开发商合作发展模式,风险并不是太高。但是,要进行规模化扩张势必会存在种种问题。
相比较而言,海外的开发模式和内地不同,内地房企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突破。内地房企基本为香港模式,各个环节只靠自己;而境外大量使用金融机构,分几个层面来融资,内地开发商可能较难适应,包括销售流程、对企业信用的控制等。
此外,布局海外市场需要充裕的现金流或融资渠道进行支撑。如去年5月大连万达与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签署并购协议,万达此次并购总交易金额26亿美元。如果没有中国银行、中银国际、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的支持,万达或许也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收购的拳脚。
业内分析认为,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简单,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和开发模式、没有更好地了解当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及特色、没有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与税费制度等,那么,房企布局海外有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的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然会有至少10~20年的发展机会。从机会成本及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出发,在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影响下,尽管楼市会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