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争议中野蛮成长 加强监管成业界共识
近日,互联网金融业的冷热不均愈发明显。一方面行业风险引起监管层重视,另一方面仍备受资本追捧。7月底,重庆监管部门对五家P2P企业提出整顿要求,其中包括国内最大P2P企业宜信。8月7日,金融垂直搜索平台“融360”宣布获得红杉资本3000万美元投资,而红杉资本也是P2P领军企业拍拍贷的投资方。记者采访发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强监管已成为监管层和业界的共识。
互联网金融风险逐渐显现
互联网金融其实并不算新,国内最早试水P2P的拍拍贷2007年就成立了,目前身处风口浪尖的宜信也已有7年历史。但是,让互联网金融广为人知的还是“余额宝”。依托8亿支付宝用户,6月份余额宝一经推出就走俏网络。
究其本质,“余额宝”属于第三方支付与货币基金的捆绑销售。余额宝推出后不久,证监会就明确表示,余额宝“各个业务环节均处于有效监管中”。所以,尽管“类余额宝”产品层出不穷,但风险总体可控。
真正容易带来金融风险的,却是不太知名的P2P。《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显示,“虽然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P2P行业基数规模不大,但年增长速度超过300%”。随着P2P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固有的风险也引起关注。重庆整顿的五家企业都是P2P企业,尽管这些企业未被认定为非法集资,但已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8月初,国务院成立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开展调研。根据研究小组在上海调研的企业来看,包括陆金所、拍拍贷等,都是P2P企业。作为被调研企业之一,上海拍拍贷品牌经理苏吉唯告诉记者,调研组表态十分谨慎,更多关注P2P企业的商业模式。
可以看出,对不同商业模式的判断将直接影响政策的取舍,短期内互联网金融竞争焦点是模式之争。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争
在现有互联网金融产品中,主要模式是“传统金融产品+互联网”。比如在淘宝、微信上卖基金、卖保险,余额宝就是依托支付宝卖基金。也有自建互联网渠道,比如汇添富。对于监管层来说,传统金融产品一直有监管。第三方支付从2010年开始,也被纳入央行的监管之下。既然产品和渠道都有监管,监管层对这块金融创新的包容度较高。
但对于P2P来说,商业模式与监管政策都未定型,模式的选择甚至决定未来的生死。在P2P行业中,模式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陆金所、拍拍贷和宜信。
陆金所的特点是“风险低,门槛高”。为了保证借钱安全,陆金所对借钱方线下审核,然后由平安担保公司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不过其门槛也高,目前最低的投资门槛也要1万元。在注重零散理财的互联网金融业,陆金所的做法属于保守和传统。
而拍拍贷则是“纯平台,低门槛”。在拍拍贷上借钱无需抵押,是“纯信用贷款”。为提高信用额度,借钱的人不仅可以提交身份证号,还可以提交户口本、房产证等证明。尽管无抵押,拍拍贷的坏账率目前在1.2%左右,在行业内仍算较低。而且投资门槛是50元,更适合大众理财。而且,拍拍贷的业务基本全在线上进行,便利性非常强。
最具争议性的则是宜信模式,争议焦点在于“债权转让”模式,而重庆对宜信的整顿要求更加重了市场的质疑。在随后的解释中,宜信CEO唐宁表示:“在这个模式中不存在任何期限错配或者承诺收益、承诺本金的情况……也没有资金池,所以投资人经常都要等待合适的借款人。”但问题是,除了宜信外,没人知道其内部的运作状况。
问题的关键,正是监管的缺失,这也让P2P行业一直在困惑和质疑中发展。
亟待规范成业界共识
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新生事物,监管层对P2P的监管意识也逐渐加强。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保护局局长焦瑾璞曾公开表示:“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的金融理念,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缺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也曾表示,关于P2P模式,“从目前的操作流程来说,确实存在非法集资的可能……对于P2P来说,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些特别硬的、优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
不只是监管层,对于很多P2P企业来说,也期待早日规范。拍拍贷品牌经理苏吉唯说:“我们一直在控制发展速度,就是因为不知道最终监管政策是什么样。而且监管也会使行业更规范,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
监管促进发展不是空谈,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10年央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范第三方支付,当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增速就超过100%,2011年增速更是接近120%,创下史上最高。
以第三方支付作为参照,从2004年支付宝问世到2010年央行政策出台,中间隔了6年。而从首家网络P2P拍拍贷2007年问世至今,也刚好过去6年。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所以,对于相应的监管政策,或许不用再等太久。
(责任编辑:蒋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