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低价出售米业 北大荒称:将回归种植主业
8月5日,北大荒将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重大资产出售暨关联交易议案。根据议案,公司拟以6161万元的价格将北大荒米业98.55%的股权出售给控股股东北大荒农垦集团。针对外界关于公司低价出售米业公司的质疑,公司方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通过出售北大荒米业,公司将坚决止住“失血点”,集中精力发展好种植业,使公司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经营轨道。
10年前,北大荒以4.76亿元的价格从农垦集团手中收购了北大荒米业,如今却拟以6161万元的价格卖出,仅这笔交易就亏损4亿元以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涉嫌利益输送的质疑。公司方面对此表示,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减速,市场需求不足,公司现有产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以及管理失控等方面的问题,公司非种植板块亏损严重,导致2012年度出现整体亏损。其中,北大荒米业已成为公司最沉重的一个包袱。资料显示,北大荒米业近几年连续亏损,累计亏损已达7亿多元,其中,2012年亏损5.6亿元,且有扩大亏损之势。
北大荒米业主要从事稻米加工,下辖34家加工厂,覆盖黑龙江农垦30余个农场的粮食主产区,拥有58条精米生产线,设计产能为300万吨。但是,近年来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走低,国内稻米加工企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两民”政策及水稻托市收购等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断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另一方面为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对大米销售价格进行干预和调控,造成原粮成本与产品售价的“不对称”增长,整个稻米加工行业盈利下降,多数企业处于亏损或游走在亏损边缘。
从行业特点来看,稻米加工业进入门槛低,原料收购及产品品种和品质不统一,无法统一品牌,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集团化经营,北大荒米业规模大、设备先进等优势则变为劣势。另外,北大荒米业过去主要靠银行贷款举债投资,依靠流动负债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高,固定资产折旧高,管理费用高,提高了稻米单位加工成本,致使大米产品还没生产出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近年来,北大荒米业开工不足,达产率从未超过30%,2012年度产能利用率已经降至18.44%。
公司方面表示,北大荒米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量庞大,近年来北大荒持续拆借资金,并提供了巨额资金担保支持其发展。据统计,2011年及2012年公司为北大荒米业提供的担保金额分别达38.78亿元和34亿元,且资金缺口和亏损额越来越大,将给公司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据知情人士透露,北大荒米业的交易价格是以2013年3月31日为基准日的资产评估值为基础的,那时候它还值6000多万元,而到今年7月,它已经亏损了1个多亿,如果继续留在手上,这部分资产会继续贬值,时间越久,损失越大。所以,出售北大荒米业势在必行。
控股股东北大荒集团在如此情况下接手米业,同时承接米业42亿的巨额负债并解除北大荒的相关资金担保,有助于改善公司资产质量,缓解公司资金压力,降低公司财务风险,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
公司负责人称,北大荒米业问题根源在于公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去年12月,公司新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履新,通过全面梳理相关资产,在深入分析亏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对非农板块企业停止“输血”,减少“失血”,不再开展新的业务,坚决止住“出血点”。
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回归主业,集中精力发展好种植业。未来,公司将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增加中低产田的效益,发展高端、有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开辟与主业相关的新产业,逐步提升公司的经营质量和效益。
(责任编辑:郑海斌)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