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十一”长假期间,不少游客选择在民宿住宿,订单量和评价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无论订单数量还是评价内容,都有可能是“刷”出来的,有的网红客栈甚至每天花千元左右“刷单”。
浙江一位经营民宿的王女士透露,她去年新开了一家民宿,开始完全接不到订单,更无人评论。但她惊讶地发现,同一景区新开业的一家客栈,刚刚两个月评论就有100条,在平台上的排名一路领先。一问才知道,这家客栈并没有接到订单,而是花钱请人刷单,获得流量支持,迅速提升了曝光度。
河北的李方今年年初开办民宿,他通过百度贴吧找到“刷手”,以一单3~10元的价格,平均一个月“刷”30单,自家的民宿很快在平台推荐榜单的热门关键词中排名第一。“很多人都‘刷’。不‘刷单’就没有流量、业绩,店铺就不可能被消费者看见。”李方说。
业内人士透露,“刷单”在民宿行业较常见。当前,大理、丽江一些民宿客栈的从业者,日均花费千元左右“刷单”。
据悉,还有不少网红民宿并不在OTA平台上销售,而是通过微信公号和小程序对外接单,想要“刷好评”非常方便。一些基建装修甚至选址环境都不好的民宿,在社交媒体上大肆渲染火起来,实际入住体验很差。
“刷单”透支行业公信力,国家层面正在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新修订后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宣传,违者将被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