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我国分业经营监管体系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

2009年04月30日 14:5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30日讯(张元缘)今天下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徐洪才做客中国经济网,解读当前热点金融证券话题。在访谈中徐教授表示,我国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性较强,自身创新的节奏比较慢,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同时,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来看,我国在98年建立起来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应该说是经受住了考验。

    我国的分业监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

    徐洪才教授认为,我国银行业之所以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银行业在这几年对外开放中,对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确实有所提高。他认为,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来看,我国在98年建立起来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应该说是经受住了考验。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这三个独立的金融业部门进行监管,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隔离了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像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它在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出台后,所谓建立在金融控股公司这样一个平台下的金融混业经营、功能监管这样一种体制,实际上它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监管的盲点,不到位的地方。同时,由于分工过细、部门林立,没有形成集中的监管的模式,所以它的监管过程暴露一些问题,监管不到位。所以由此看来,由于我国的金融监管比较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速度比较慢。但是有一个好处,这也恰恰使得我国的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小。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银行业目前来说是垄断性的,依托国家和政府的信用、背景,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水平从全球同行业比较来讲还是比较高的,因此中国银行业业绩一枝独秀,一方面反映它自身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反映了银行业政策性的获利,是一个垄断性的收益。

    我国银行业自身创新的节奏比较慢

    在谈到中国银行业应该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哪些经验时,徐洪才教授表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金融机构的过度创新、衍生产品的过度衍生,导致了所谓过度的杠杆化,杠杆比例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连锁反应,它的基础资产源头次级贷款后来衍生的债券产品还有各种衍生品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后来链条断裂了。断裂以后当然受重创的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所以在目前这种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见底和出现明显反转的时候,美国的金融机构不会有大的业绩好转。

    但是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同,中国实际上金融机构对外开放还是比较少的,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大规模的做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所以我国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到的冲击损失是比较小的。另一方面,也是受制于自身创新的节奏比较慢,也算是因祸得福。在这样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也主要是由于我们自身结构性的对外出口、外向型的一些部门受到冲击,也间接影响到银行的业绩。总体来说,我国金融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金融危机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好时机

    中国的金融市场、产品服务远没有发展到美国那样高的程度,所以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这并不简单意味着我国的监管体系就是先进的,我国的监管体系就比美国监管的效率、监管的能力更强。相反,应该换一个角度,美国这次走在前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了,现在正好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好时机。我们要借这个机会向他们学习,尽管是人家出了问题,但是我们可能仍要向人家学习,同时要借此机会发展我们自身的金融业务创新,这样可以趁机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现阶段中国实行分业监管非常有必要。即便是美国也有防火墙,因为美国的金融监管是建立在金融控股公司的平台下面,其在下面的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务中间也是独立法人。在美国从事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主管部门监管,包括产品和服务。

    中国98年一直搞的是分业经营管理的模式,但是现在综合经营,交叉的产品,混业经营又是一种趋势。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既要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业的稳步发展,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控制风险,这是一个矛盾。如何权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对我国的监管部门来说无疑是种严峻的考验。


(责任编辑: 张元缘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