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力板块强势爆发 基金经理提前埋伏

2023年05月25日 08: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刘伟杰 

  近一个月来,电力板块异军突起,包括火电、水电以及绿电等个股集体走高,不少个股掀起涨停潮,多只电力ETF、绿电ETF迎来强势反弹。多家公司也在一季度获不少头部公募基金“大手笔”增持,其中不乏谢治宇、丘栋荣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 

  基金人士表示,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将至,电力板块频频迎政策利好,叠加煤炭和硅料价格持续下跌,使得电力企业业绩出现明显改善,而成本大幅下降也使新能源装机加速增长,从而推升行业估值。同时,在国企价值重估背景下,电力行业进一步获得市场青睐。 

  电力板块集体走高 

  5月24日,电力板块继续小幅攀升,包括大连热电(600719)、新中港(605162)、杭州热电(605011)、恒盛能源(605580)、泽宇智能(301179)、通灵股份(301168)等多只个股纷纷上涨。根据同花顺(300033)数据统计,自4月下旬以来,电力板块累计上涨近10%。 

  ETF方面,包括多只电力ETF、绿电ETF、碳中和50ETF、电力指数ETF等近期均取得强势反弹,表现较为出色,其中涨幅较大的基金自4月初以来累计上涨超10%。 

  广发电力ETF基金经理陆志明对记者表示,随着煤炭价格的下跌,电力企业业绩已出现明显改善,多数企业实现扭亏。在电价上涨、现货煤价回落以及长协履约率提升的背景下,电力企业业绩有望持续好转。另一方面,光伏上游材料价格的回落提升了新能源装机的投资回报率,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提升预计将推升企业估值水平。 

  公募基金提前重仓布局 

  今年一季度,不少电力公司获得包括华夏、易方达、广发等在内的众多公募基金密集加仓,其中,谢治宇、丘栋荣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也加码布局。 

  根据数据统计,华能国际(600011)、长江电力(600900)、涪陵电力(600452)、国电电力(600795)等多家公司一季度获公募基金增持均超1000万股,京能电力(600578)、华润电力等不少公司获公募基金加仓数百万股。 

  具体来看,截至一季度末,华能国际被126只基金合计持有近5亿股,一季度获加仓数量达7937.45万股。其中,招商安华以2386.66万股的增持数量“霸榜”,而交银趋势优先、广发均衡优选持有该公司均超4000万股,持股数量位居前列。 

  水力发电龙头企业长江电力也在一季度获公募基金加仓1814.38万股。一季度末,华夏上证50ETF以持股8960万股位居榜首,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东方红启恒三年持有A、易方达增强回报A均持有该公司超3000万股。 

  另外,多位顶流基金经理也对电力股进行提前布局。数据显示,谢治宇等人管理的兴全趋势投资以一季度末持有5290万股,新进华电国际(600027)第十大流通股东。 

  一季度末,神火股份(000933)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两只基金,分别持有该公司3232万股和2365万股。此外,丘栋荣掌舵的中庚价值领航、中庚小盘价值也在一季度末跻身广汇能源(600256)的第七和第九大流通股东,分别持有该公司6149万股、5616万股。 

  多重因素催化 

  建泓时代投资总监赵媛媛表示,近期电力需求侧利好不断,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将至,相信会有更多政策出台,以减少电网不稳定性。电力产业链经过长时间调整处于相对低位,对利好反应灵敏,建议投资者接下来重点关注大能源板块,尤其是智慧电网。 

  此外,电力行业也有望受益于“中特估”行情。业内人士表示,从当前电力板块涨幅来看,市场演绎的更多是电力股的自身逻辑,包括电价上浮、成本改善以及“双碳”带来的长期逻辑重塑。但如果放在“中特估”逻辑下评估,相较于前期的中字头而言,电力股的绝对涨幅并不算高。 

  陆志明认为,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背景下,电力行业作为国企分类中资产占比较高的行业,预计将会成为本轮政策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该行业自2020年以来面临的经营困境有望迎来破局。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