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多只权益基金首发 市场回暖迹象明显
“五一”以来的两个交易日,便有14只(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新基金开始发行,其中权益类产品约占七成左右,显示出基金发行市场对于权益类资产的信心。从全年情况来看,年内新发基金较为稳健,截至5月7日记者发稿,共有408只基金宣告成立,总发行份额超3500亿份。其中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获了资金追捧,或“一日售罄”,或刷新年内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纪录。
新发权益类产品达七成
从投资类型来看,“五一”假期后两个交易日新发的14只新基金中,共有3只债券型基金,6只混合型基金,3只股票型基金以及2只QDII基金,共涉及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嘉实基金、鹏华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6只混合型基金均为偏股混合型基金,包括华商创新医疗A、东方阿尔法瑞丰A、财通资管品质消费A、信澳优势产业A、鹏华芯片产业A以及招商产业升级1年持有A。除此之外,还有易方达中证软件服务ETF等3只被动指数型基金以及嘉实恒生医疗保健指数A这只QDII股票型基金。以此计算,5月的两个交易日内,新发权益类产品数量占比达七成,显示出基金发行市场对于权益类资产的信心。
从募集时间来看,共有4只基金设定募集期在10天以内,分别为嘉实恒生医疗保健指数A、东方阿尔法瑞丰A、财通资管品质消费A以及华泰柏瑞中证中央企业红利ETF,也均为权益类产品。
年内新发基金超3500亿份
在经历了3月“回暖”、新基金大量发行后,4月基金发行数量、规模环比呈下降态势。但从全年情况来看,年内新发基金份额仍较为稳健,超过3500亿份。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5月7日记者发稿,年内共有408只基金宣告成立,总发行份额为3592.90亿份。其中,1月、2月、3月、4月发行新基金数量分别为59只、75只、156只和102只,月度基金发行份额分别为407.30亿份、884.22亿份、1442.69亿份以及763.25亿份。
从结构来看,与今年一季度相比,4月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比继续回升,而混合型基金份额占比则下降。受3月A股市场震荡较大因素影响,债券型基金比例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具体来看,4月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分别为86.09亿份、162.46亿份、480.32亿份,占比分别为11.28%、21.29%、62.93%,结构分布与3月较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型基金的月度发行份额占比自2023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五成以上的比例。
近期,投资者借道基金进场布局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不少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募集期。例如,4月26日,景顺长城景颐辰利A、惠升和润39个月同日公告称,将募集截止日分别由5月8日、5月9日提前至4月26日、4月25日。天弘全球高端制造此前也公告称,将募集截止日从5月19日提前至4月24日,提前了近一个月;大成新兴活力原定募集截止日为4月26日,随后将基金募集截止日期提前至4月19日。
此外,4月并无发行失败基金。此前的1月、3月各有一只基金宣布发行失败,分别来自中信建投基金、国融基金旗下。
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获资金追捧
尽管从月度发行份额来看,4月基金发行市场难称“热情高涨”,但在国内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不少主动权益类基金依然收获了资金追捧。
4月25日,招商基金宣布,旗下产品招商社会责任混合仅发售一日便提前结束募集,这也意味着该产品单日认购规模已超过募集规模上限30亿元,正式进入比例配售阶段。在今年相对遇冷的基金发行市场,该基金成为又一只爆款“日光基”。
4月28日,华安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知名基金经理胡宜斌的新发产品——华安景气领航首发募集规模达到54.5亿元,刷新了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的首发纪录。在此基础上,胡宜斌最新管理规模突破200亿元。
此外,付浩管理的易方达国企主题A发行份额为22.23亿份,曾豪管理的博时均衡优选A、刘潇管理的华安匠心甄选A和丘栋荣管理的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也分别成功募集21.62亿元、20.72亿元和19.77亿元。截至5月7日,今年以来共有15只主动权益类产品首募规模超过10亿元。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