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家公募落子海外 36家外资私募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本报两会报道组 王思文 王 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在资本市场方面,近两年来,基金业对外开放的实质性成果正不断显现,不少知名外资资管公司通过新设、增资等方式进入中国基金市场。
外资系公募管理人已达45家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137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5家,占比超三成。
去年,外资独资基金正式破冰。资产管理规模达9万亿美元的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宣布,其在中国境内独资公募基金公司正式获批开业,首只外资独资公募基金产品随之发行。同年8月份,第二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富达基金获批设立。随后,9月份路博迈基金也正式获批。截至2022年3月4日,施罗德、联博、范达等国际资管巨头仍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恒生前海基金专户部总经理祁滕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机构进驻中国市场产生了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外资背景的资管公司有相对成熟和先进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能够更好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ESG投资等投资氛围,也有利于完善投资者结构。
面对“狼来了”的挑战,公募基金业更多展现出的是淡然和从容。更为可贵的是,本土公募基金已不满足于“与狼共舞”,正大胆走出去,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和受益者。
在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境内投资者对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需求与日俱增,为此公募基金布局QDII业务进入快车道。截至2021年12月20日,我国137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具备QDII资格的已达47家,公募基金QDII累计批准额度合计705.4亿美元,投资市场涵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新兴市场。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也正积极突围,试图走差异化竞争路线登上全球舞台。据记者梳理,目前已有超过20家基金公司在新加坡、日本、欧洲、美国等国设立了子公司或办事处。
政信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何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海’不仅可以为国内客户提供全球化投资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海外客户提供中国驱动因素的投资服务,为中国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基金公司可以向一流公司学习借鉴,提高管理水平。”
A股吸引力显著提升
近两年,外资私募布局中国市场的脚步也在加快。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3月份合计有36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机构,总管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达174只,管理规模近400亿元。
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外资看好A股的主要逻辑是连续性估值下调进一步强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安全边际,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中国稳定增长的需求增加,以及产业企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等因素叠加,A股吸引力得以提升。
从外资私募管理规模来看,目前桥水(中国)投资的管理规模已迈上百亿元台阶,也是唯一一家“破百”的外资私募,元胜投资管理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此外,德劭投资、腾胜投资、润晖投资、瑞银投资等4家外资私募规模介于20亿元至50亿元,而多数外资证券私募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有28家管理规模在5亿元及以下。
汇升首席投资官张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外资私募在国际视野、建模技术和衍生品灵活应用等方面能力突出,尤其是在量化高频交易领域优势明显,但由于国内市场金融工具不足,其优势得不到施展。
据记者梳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进化论、中欧瑞博等多家百亿元级私募陆续获得了中国香港证监会颁发的9号牌照。多家百亿元级私募海外业务量占比甚至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责任编辑:华青剑)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