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遇冷“持营”唱戏 公募基金寻找突围之道
新发基金遇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2月新成立基金数量、总规模、平均规模等指标都显示出新发基金的降温。在这样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正在寻找突围之路,基金的持续营销成为基金公司面对市场调整的“抓手”。
新基金发行遇冷
随着市场调整,新基金发行也逐渐降温,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2月共计新成立基金13只,发行份额24.09亿份,平均发行份额仅为1.85亿份。
新基金发行难,延长募集期的产品不在少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发布延长募集期公告的基金超过30只。2月14日,上银稳健优选12个月持有A发布公告称,将原定募集截止日从2月14日延期至2月28日。延长募集期的基金公司中,不仅有中小基金公司,也有头部基金公司。
甚至还有新基金募集失败。例如,2月12日,中银国际证券发布公告称,中银证券(601696)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于2021年11月12日开始募集。截至2022年2月11日,基金的募集期限届满,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2月19日,平安基金发布公告称,平安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在募集期间未能满足成立条件,募集失败。公告显示,平安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于2021年11月18日开始募集,截至2022年2月17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该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故该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发力持续营销
新基金发行遇冷的同时,一些公司将目光转向老基金,对旗下业绩优异或者收益稳健的老基金开展持续营销。
一些打开申购的设有封闭期的基金成为基金公司近期持续营销的重点,比如金鹰基金目前重点对旗下金鹰民丰回报定期开放混合进行持续营销,该基金在此前的三个封闭期内,均实现正收益且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
在市场震荡调整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把收益稳健、波动较低的“固收+”、FOF等类型基金作为公司近期重点推介的产品。博时基金就在官网首页推荐其“固收+”基金博时稳健回报,易方达基金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介绍FOF的相关投资。
此外,在权益类基金中,长期以来表现稳健的基金,尤其是今年逆势表现较好的基金得到基金公司持续营销的加持。以广发基金林英睿为例,华西证券(002926)数据显示,林英睿管理的广发睿毅领先截至2021年12月31日,基金累计收益率为165.32%,年化收益率为28.10%,同时,近三年,该基金历史最大回撤为13.25%,其业绩波动在同类基金中处于较低水平。今年,林英睿管理的广发价值领先、广发多策略等产品收益率超过5%,这些林英睿管理的基金也顺势成为广发基金持续营销的重点对象。
一位头部公司渠道人士表示,与新发基金一样,持续营销同样是基金公司做大规模的重要手段。
寻觅配置方向
富荣基金表示,成长赛道龙头个股在上周加速下跌,被动减仓盘也开始增多,悲观情绪蔓延,但从估值角度看,TMT、医药等行业估值已进入历史底部区间,新能源也开始跌出性价比,产业趋势仍然向上。与之相对“稳增长”相关板块预计短期仍是国内经济关注重点,虽然从业绩趋势角度看这些低估值板块中长期并不一定持续向上,但从边际、相对收益角度看仍然相对占优。短期建议均衡配置:基于财政政策托底预期下的地产链板块、新老基建板块,以及低估值的消费、金融板块;关注成长赛道中如汽车电子、金融IT、光伏等业绩超预期的个股。
广发基金林英睿表示,2022年,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增多,投资可能会比2021年还要艰难。市场流动性方面,国内市场保持着比较宽松的状态,但美联储已经明确开始走向收紧路线。疫情、国际关系、行业政策甚至气候变化等都会在今年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
结合市场面来看,他认为,高景气、高估值领域虽然已有大幅下跌,但仍不便宜,未来波动仍可能较大。立足当前,他关注两大低估值主线:一是金融地产链、基建链,二是大资金参与度比较低的中小市值股。这两个方向能找出估值比较合理或者偏低,且具有一定增速的标的,具体包括大金融、银行、航空、农业、传媒等底部反转行业。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