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净利超23亿!这家万亿基金巨头经营数据来了

2022年02月09日 08:25    来源: 中国基金报    

  记者 李树超  

  近日,华夏基金大股东中信证券(600030)发布业绩快报,披露了华夏基金2021年度的业绩,这也是基金业2021年的头一份经营“成绩单”。 

  在去年结构性行情中,华夏基金营收超80亿,净利润23亿,都创下华夏基金历史新高,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为45%,创下了不俗的经营成绩。由于多家公募巨头在2021年规模也出现了较大增长,预计后续大型基金公司的经营数据,将出现更多“预喜”的结果。 

  营收突破80亿、公司大赚23亿 

  华夏基金营收、净利均创新高 

  中信证券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华夏基金总资产162.95亿元,总负债50.07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0.15亿元,净利润23.12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均为45%。综合收益总额22.87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1.66万亿元。

  

  众所周知,基金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净利润,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而从近年看,伴随着A股的大牛市行情和基金业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公募管理总规模不断攀升,从2018年末的13万亿增至最新的25万亿元。同期,华夏基金公募管理总规模也从4500亿增至1万亿大关。

  

  分解业务条线看,华夏基金近三年指数型基金规模增量最大,接近2000亿元,其中非货ETF规模就增长1529亿元;其次,混合型基金也有1300亿元的规模增长,同期债基、QDII基金规模分别增长1244亿元、386亿元,各项业务条线呈现“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 

  各项业务的快速增长,也给华夏基金带来不错的经营成绩。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华夏基金营收从37亿元增至80亿元,同期净利润也从11亿元增至23亿元,都出现了翻倍式的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股票ETF是华夏基金近年来规模增长最快的业务,在权益类基金大发展的时代,华夏基金的指数型基金、主动管理基金都出现了明显增长,诞生了全行业规模最大的上证50ETF,出现了“网红”产品华夏恒生互联网ETF、MSCIA50ETF等基金,公司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也受到投资者的认可与追捧,公司的各个业务条线都出现明显的增长和进步。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近日的春节致辞中也表示,任何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的发展乃至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赋能”。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走向纵深,北京证券交易所横空出世,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公募基金也跑出发展“加速度”――管理规模连创新高,首次突破25万亿元大关,权益类ETF迎来万亿时代,养老FOF规模突破千亿元,ESG投资从热词走向行动。 

  李一梅表示,作为“能力者”、“创新者”、“奋进者”,华夏基金初心不变,征程不止,我们将苦练内功强化外功,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持续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回报,为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基金股权结构中,目前中信证券持有华夏基金1.48亿股,持股比例62.2%,为华夏基金第一大股东;两大外资股东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Mackenzie Financial Corporation,分别都持有华夏基金13.9%的股权;另有青岛海鹏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

  

  多家公募巨头经营成绩“预喜” 

  基金业未来仍将快速发展 

  虽然华夏基金首先披露了2021年业绩,但从2021年中报数据看,华夏基金并非最赚钱的公司。 

  截至2021年中报数据,易方达基金营收最多,半年营收达到67.73亿元,净利润达到18.41亿元。汇添富、广发、富国、兴证全球基金分列2-5名,半年的净利润也都超过了10个亿;而从管理规模看,截至2021年末,易方达、天弘、广发、南方也位居行业前列,这些基金公司都有望在未来业绩披露中,获得非常亮眼的经营“成绩单”。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资管新规实施大背景下,作为资管行业标杆的公募基金有望持续受益,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但相比海外资管巨头,国内基金业仍需要继续努力。 

  李一梅表示,展望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将对资管市场释放更大的重塑与再造能量。公募基金具备净值化管理优势,随着制度红利的进一步释放,有望成为大资管各细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2022年,波澜壮阔的权益投资大时代继续展开,作为普惠金融的代表,公募基金仍是普通老百姓分享国家经济成长的重要渠道。公募基金制度透明、稳定、获取阿尔法能力强,在长期资产配置方面优势明显,有能力担当养老金投资管理主力军,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市场标杆。 

  “我们相信随着资本市场治理环境进一步完善、基金公司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募基金行业会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增长期。”李一梅称。 

  北京一位公募副总也表示,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时代发展红利,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基金业也只有继续坚守行业发展初心,不辜负亿万投资者的信任,继续创造更好的长期投资回报,才能继续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然而,该公募副总认为,相比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的资管巨头,国内公募基金行业还缺乏具备国际影响力、可影响海外资本市场、管理规模可匹敌海外巨头的资管机构,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同台竞争格局中,国内公募基金仍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净利超23亿!这家万亿基金巨头经营数据来了

2022-02-09 08:25 来源:中国基金报

  记者 李树超  

  近日,华夏基金大股东中信证券(600030)发布业绩快报,披露了华夏基金2021年度的业绩,这也是基金业2021年的头一份经营“成绩单”。 

  在去年结构性行情中,华夏基金营收超80亿,净利润23亿,都创下华夏基金历史新高,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为45%,创下了不俗的经营成绩。由于多家公募巨头在2021年规模也出现了较大增长,预计后续大型基金公司的经营数据,将出现更多“预喜”的结果。 

  营收突破80亿、公司大赚23亿 

  华夏基金营收、净利均创新高 

  中信证券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华夏基金总资产162.95亿元,总负债50.07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0.15亿元,净利润23.12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均为45%。综合收益总额22.87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1.66万亿元。

  

  众所周知,基金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净利润,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而从近年看,伴随着A股的大牛市行情和基金业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公募管理总规模不断攀升,从2018年末的13万亿增至最新的25万亿元。同期,华夏基金公募管理总规模也从4500亿增至1万亿大关。

  

  分解业务条线看,华夏基金近三年指数型基金规模增量最大,接近2000亿元,其中非货ETF规模就增长1529亿元;其次,混合型基金也有1300亿元的规模增长,同期债基、QDII基金规模分别增长1244亿元、386亿元,各项业务条线呈现“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 

  各项业务的快速增长,也给华夏基金带来不错的经营成绩。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华夏基金营收从37亿元增至80亿元,同期净利润也从11亿元增至23亿元,都出现了翻倍式的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股票ETF是华夏基金近年来规模增长最快的业务,在权益类基金大发展的时代,华夏基金的指数型基金、主动管理基金都出现了明显增长,诞生了全行业规模最大的上证50ETF,出现了“网红”产品华夏恒生互联网ETF、MSCIA50ETF等基金,公司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也受到投资者的认可与追捧,公司的各个业务条线都出现明显的增长和进步。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近日的春节致辞中也表示,任何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的发展乃至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赋能”。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走向纵深,北京证券交易所横空出世,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公募基金也跑出发展“加速度”――管理规模连创新高,首次突破25万亿元大关,权益类ETF迎来万亿时代,养老FOF规模突破千亿元,ESG投资从热词走向行动。 

  李一梅表示,作为“能力者”、“创新者”、“奋进者”,华夏基金初心不变,征程不止,我们将苦练内功强化外功,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持续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回报,为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基金股权结构中,目前中信证券持有华夏基金1.48亿股,持股比例62.2%,为华夏基金第一大股东;两大外资股东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Mackenzie Financial Corporation,分别都持有华夏基金13.9%的股权;另有青岛海鹏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

  

  多家公募巨头经营成绩“预喜” 

  基金业未来仍将快速发展 

  虽然华夏基金首先披露了2021年业绩,但从2021年中报数据看,华夏基金并非最赚钱的公司。 

  截至2021年中报数据,易方达基金营收最多,半年营收达到67.73亿元,净利润达到18.41亿元。汇添富、广发、富国、兴证全球基金分列2-5名,半年的净利润也都超过了10个亿;而从管理规模看,截至2021年末,易方达、天弘、广发、南方也位居行业前列,这些基金公司都有望在未来业绩披露中,获得非常亮眼的经营“成绩单”。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资管新规实施大背景下,作为资管行业标杆的公募基金有望持续受益,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但相比海外资管巨头,国内基金业仍需要继续努力。 

  李一梅表示,展望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将对资管市场释放更大的重塑与再造能量。公募基金具备净值化管理优势,随着制度红利的进一步释放,有望成为大资管各细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2022年,波澜壮阔的权益投资大时代继续展开,作为普惠金融的代表,公募基金仍是普通老百姓分享国家经济成长的重要渠道。公募基金制度透明、稳定、获取阿尔法能力强,在长期资产配置方面优势明显,有能力担当养老金投资管理主力军,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市场标杆。 

  “我们相信随着资本市场治理环境进一步完善、基金公司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募基金行业会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增长期。”李一梅称。 

  北京一位公募副总也表示,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时代发展红利,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基金业也只有继续坚守行业发展初心,不辜负亿万投资者的信任,继续创造更好的长期投资回报,才能继续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然而,该公募副总认为,相比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的资管巨头,国内公募基金行业还缺乏具备国际影响力、可影响海外资本市场、管理规模可匹敌海外巨头的资管机构,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同台竞争格局中,国内公募基金仍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责任编辑:康博)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