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加银精选成立近11年收益率4.9% 基金经理"走马灯"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5日讯 (记者 马先震)都说投资基金想赚钱要靠长期持有,但除了坚持以外,方向有时似乎更重要,如果方向错误那就越坚持离正确越远。
2010年2月3日,民生加银精选混合(690003)成立,但截至2020年12月11日收盘,这只投资于A股市场的权益基金累计收益率仅有4.9%,如果在这只基金上坚持长期投资,想来也必定是悲哀的。
回顾该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度业绩后可以发现,这只基金的业绩极不稳定。历史数据显示,在2010年成立当年,民生加银精选在全年上证指数下跌14.31%的情况下,单位净值小幅上涨达到了1.0070元,但在2011年,该基金净值大幅下跌了30.78%,这导致在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时,其单位净值仅有0.6970元。
从2012年到2015年,民生加银精选的收益率分别是4.16%、-2.20%、17.18%、60.82%,乍看之下还算不错,但从累计单位净值看,投资者的盈利非常微薄。2012年年底时,该基金的单位净值恢复到0.7260元,到2013年年底又下降为0.7100元,此后两年市场大涨,该基金截至到2015年12月31日的累计单位净值是1.3380元。也就是说,大约5年以后,该基金才增长了33.8%,平均年化收益率仅超过6%。如果此时该基金能够对持有人进行分红也算是个好时机,但民生加银并没有这么做。紧接着的2016年,该基金又下跌了18.76%,累计单位净值回到1.0870元,即6年来的收益率为8.7%。
2017年被市场公认为价值投资元年,但如果以年度来看,至今市场的波动性依然不小。不过,即便是民生加银精选在2018年里跌幅小于指数,可在随后的2年里该基金也并没有抓住稳定增长的价值股,导致业绩大幅落后。2017年到2019年,民生加银精选的收益率分别为14.54%、-23.78%、0.11%,今年截至12月11日的收益率也仅为10.42%,但其累计单位净值是1.0490元。
民生加银精选历史业绩一览
在长期收益率不佳的背后,是民生加银精选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导致的风格漂移。算上目前的管理者,该基金正好历经10位基金经理。首任基金经理黄钦来仅管理了4个月后就迎来了继任者杨军,两人“磨合”5个月后黄钦来离任,记录显示,黄钦来共参与管理278天,业绩回报为6.30%。
让人没想到的是,黄钦来离开后,杨军也仅独自管理了78天后就再次离任,换成了傅晓轩,而傅晓轩管理时间还不到1年就又换成了江国华,此后是蔡锋亮、孙伟、黄一明、刘旭明、郑爱刚、吴鹏飞,这里面管理时间最长的就是江国华,但也仅有2年又199天。
随着基金经理的变更,基金风格也非常多变。比如2010年时民生加银精选的重仓股还以白酒、零售为主,但到了2011年就变成了银行券商为主,2013年以机械、化学、文化传媒为主,2015年又以科技、软件行业为主。
2017年价值蓝筹股风起云涌,但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皆以环保、科技成长股为主,如蓝思科技、兆易创新、水晶光电、大族激光、万里扬、富春环保等,这种风格在2018年上半年遭遇重创。2018年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显示,民生加银精选大批买入贵州茅台、中国中免、中国铝业、中国神华、上海机场等低估值价值股,但四季度时又大多换成了公用事业股。在评价一只基金好坏的因素中,机构投资者占比往往是一个参照对象,通常来说,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风格稳定的基金,因为即便某一年其风格不符合市场行情,但只要坚持就会迎来转机,机构投资者最怕的就是风格频繁变化,也就是非常容易被左右打脸的基金,而民生加银精选恰恰就是这种基金。
更换基金经理也导致该基金的换手率颇高,以半年度披露数据看,历史上其换手率很少有低于500%的时候,高的时候竟然达到了2800%以上。如此高的换手率给基金带来两大负面影响,第一是高额的交易成本,第二是基金经理的追涨杀跌,这也是机构投资者占比很小的另一个原因。试问,作为“聪明钱”的机构都不认可的一只基金,个人投资者又为何要看好呢?
民生加银精选历史换手率一览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