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基于+关注”选择“打新”基金
原标题:遵循“基于+关注”选择“打新”基金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现行的新股申购规则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与2014年规则相比,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取消预缴款机制,转变为市值配售;二是网下“打新”市值门槛不断提升(目前如果想要同时参与科创板和创业板打新,需要沪深两市各6000万元底仓)。如果基金经理想要降低底仓波动对净值的影响,势必要提高打新基金的规模,但规模增加又会摊薄新股收益对基金净值的贡献。因此,在现行规则下,市场上纯做“打新”的基金越来越少,更多是“打新”配合不同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获得新股收益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底仓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打新”基金普遍采取两大类策略:一类是“底仓+债券+打新”的“固收+”策略,即维持最低的底仓要求,个股以高ROE、低估值的蓝筹白马股为主,加上大部分的固收仓位,以获得稳定的打新收益,基金经理的债券投资能力会影响基金整体业绩表现。另一类是“底仓+股票+打新”的“股票+”策略,往下又细分三类子策略,分别是主动管理、指数管理以及股指期货对冲。其中,主动管理策略偏向在“打新”的基础上,发挥基金经理的主动选股能力;而指数策略主要是按照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指数构建组合,同时需要客户通过股指期货工具对冲股票资产波动,获取纯“打新”收益。
而“打新”基金的产品类型也由原来的集中在0-95%灵活策略混合型、偏债混合型、避险策略混合型、股票多空型等股票仓位下限较低的几类基金品种,拓宽至各类主动股票混合型基金,甚至是指数基金。
在筛选“打新”基金的时候,投资者可以遵循“两个基于+两个关注”原则,选择“打新”基金,分享新股红利:
第一,基于投资目标选择相应产品类型。通常来说,投资者对于“打新”基金还是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要诉求,在选择产品时还是以灵活配置、偏债混合等股票仓位下限较低的品种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关注股票多空产品中积极参与打新的基金。对于一些可以自己进行股指期货对冲的投资者来说,选择的范围就更宽了。
第二,基于自身风险收益偏好,选择相应规模、仓位以及底仓策略。不同底仓策略对应不同的仓位运作中枢和最优规模,叠加不同底仓资产的波动性,令基金业绩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
第三,关注基金产品和基金公司整体的“打新”行为。“打新”行为主要包括积极性和询价中签率两个方面。
首先是积极性,即期间参与询价的新股数量占期间新股总数之比,是刻画基金/公司“打新”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基金/公司是所有新股都参与,还是有选择性的参加,参与程度如何,都会对业绩产业影响。新股红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一直以来能够为投资者创造绝对收益,在市场大幅波动以及“资产荒”背景下,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特别是2019年三季度科创板新股上市以来,基金/公司整体新股参与度持续提升。以2020年二季度为例,超四成基金、八成基金公司积极参与市场上90%的新股申购。
其次是询价中签率,即期间中签新股数量占期间参与询价的新股总数之比,是基金管理人“打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一指标数值越高且越稳定,表示管理人的新股报价能力越强。统计2019年Q3(科创板新股上市)至今基金/公司的新股询价中签率数据,平均来看,约68%的基金申购10只新股能中签9只,汇总到基金公司来看,51%的公司平均新股询价中签率超90%;科创板相对于其他板块上市新股报价难度偏高,平均来看,仅39%的基金申购10只新股能中签9只,汇总到基金公司来看,28%的公司平均新股询价中签率超90%;2020年以来,网下投资者报价难度上升,新股询价中签率波动加大,尤其是科创板,新股询价中签率持续显著降低。
第四,关注基金和基金公司历史业绩、风险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新股的发行和定价更加市场化,或存在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可能,这将是对基金管理人选股能力,甚至公司投研平台实力的一项挑战。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