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基金:四季度总量货币有望维持偏宽松
作者:长盛基金研究部
展望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存一定下行压力,但失速风险不大。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地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减弱,同时企业盈利仍在寻底过程中,整体经济内生向下的压力尚未释放完毕。流动性层面,总量货币有望维持偏宽松,但在通胀掣肘下,短期进一步显著宽松除非等到基本面快速恶化的确认;信用在内生性紧缩与政策外生性支持的综合作用下,或维持稳定。大类资产配置的宏观环境依然处在下图中的第1-2的象限转换的过程中,并且考虑当前中国处在金融周期下半场,信用扩张难度加大,整个过程可能将被拉长、熨平。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整体缓慢下行,传统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均有不同程度放缓。从投资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年初的5.9%回落至5.5%。虽然房地产投资维持在10%左右的相对较高水平,但制造业投资整体低迷,同时基建投资受制于地方财政压力,并未显著提升。从出口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国提升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导致出口至美国的增速持续负增长,非美出口增速受制于全球经济需求低迷,也有一定程度放缓。投资与出口的放缓导致整体工业偏弱,但内部结构有所分化,以钢铁、水泥等为主限产行业在本轮经济下行过程中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而非限产行业整体趋势回落。对于限产行业,供给侧改革使得2016年以来相关行业在量的层面受到抑制,而价格大幅上升并持续约7个季度。2019年以来,限产行业产量加大,一方面是对前期产量压制的释放,另一方面,近两年来房地产投资维持相对较高水平,也对相关行业的产量形成支撑。而非限产行业受到外需不确定性加大、制造业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整体增加值震荡回落。从消费端,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从年初接近9.0%降至8.2%,主要受到占比约1/3的汽车消费拖累,除汽车外消费整体维持相对平稳,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
展望四季度,整体宏观经济依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失速风险不大。下行压力主要源于需求端与盈利预期没有显著改善的环境下,企业投资行为依然谨慎。同时,地产企业面临融资端收紧的压力下,拿地更加审慎,对未来投资形成拖累。基建投资延续温和改善将对经济形成托底,四季度专项债提前使用2020年额度的概率在上升将对基建投资有所提振。此外,汽车消费整体处在底部区域,对整体消费的拖累或将有所减弱。
流动性方面,在经历了包商银行及个别城农商行风险事件的冲击后,央行阶段性加大对流动性的呵护,整体银行间流动性一度极为宽松,7月2-4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跌破1%。后续随着事件逐渐平息,流动性回归正常化,回购利率逐步上升回到包商银行事件前的水平。9月6日,央行宣布全面及定向降准,释放资金9000亿,9月7日MLF未续作,9月17日MLF缩量续作,维持利率水平不变,体现央行在推动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同时,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展望四季度,预计央行在保持整体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将延续稳健。一方面,面对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实体融资成本仍有下降的空间与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胀受猪肉价格上涨,阶段性上升将掣肘央行进一步大幅宽松。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