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私募门槛双双提高 交易过程更加规范
记者房佩燕
《证券公司交易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暂行规定》(下称《规定》,对券商和投资者都提出了要求。
防止场外配资券商要求提高
2015年市场火爆,场外配资横行,不少人利用交易系统做杠杆配资。杠杆“闯了祸”,监管叫停证券公司外接的私募、信托分仓管理系统。
这次重新放开,对券商提出了更多要求。开放系统外部接入的券商需要达到五项条件:一,近三年分类结果中至少有两年在A级或以上。二,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稳健,最近一年内未频繁发生信息安全事件或重大及以上级别信息安全事件。三,建立完备、清晰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四,配备充足的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及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五,具备交易信息系统外部接入风险识别、监测、防范能力。
其中,第一条评级要求最受关注。“近三年分类结果中至少有两年评级超过A类”。据记者统计,近三年分类结果中,仅有38家证券公司符合要求,占比约40%。
对此,华南一位券商人士认为,对评级有要求非常必要,毕竟交易系统外接有可能导致伞形信托、子账户等情况的再次出现。必须严控券商,从源头开始管制。
华北某大型券商营业部经纪业务人士认为,放开外接后,各家券商的软件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头部券商优势明显。
第一创业(002797)机构客户部负责人高昕炜认为,此前禁止第三方系统接入的监管本意是针对配资,而不是压制市场有效性。按照评级选出可进行外部接入的券商,有可能抑制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市场有效性的前提是引入充分的竞争者,要让大家都进来。出现问题,券商承担责任和损失。应该由市场筛选谁来做,而不是人为界定。金融市场需要充分竞争。
在高昕炜看来,券商开放系统外部接入只是股灾后暂停,并非新业务。只要券商愿意投入,很快就可以搭建起外部接入的团队。评级的高低不代表该项业务能力的高低。高昕炜认为,外接最大的难度在于对对方系统的评估和风控。“交易中是否会出问题,比如乌龙指?这对券商对系统的把控能力,对交易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风控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不过,《规定》也提出,如果能够同时满足另外三个条件,即使第一条不达标,也可以开展这一业务。这三个条件是:一,近三年分类结果中至少有一年在A级或者以上级别;二,近一年经纪业务交易手续费净收入中特殊法人机构占比超过50%;三,近三年信息技术投入考核值平均排名位于行业前20名。
提高策略盈利性
私募门槛也提高
对于券商系统外部对接系统即将开放,私募认为此举将为量化策略的实现带来极大便利,同时改善运营和风控,提升策略的盈利能力。
淘利资产量化套利部投资总监陈莹介绍,量化投资通过数量化及程序化的方式发出买卖指令,相比手动下单,量化下单频率更高,量也非常大。“量化策略对于交易成本和交易速度要求更高,有时候抢先几十微秒下单就能夺得先机。券商接入开放极大地便利了量化策略的实现。”此外他补充,接入后运营和风控方面也会得到很大改善。2015年停止接入后,要从券商交易端下单,一家公司几十只产品,就需要打开几十个交易界面,运营成本大,效率低,也不利于集中风控。
上海双隆投资总经理兼投研总监马俊也强调,《规定》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策略的执行环节。一方面,与人工交易相比,自动交易出错的概率大大降低,可以有效节约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接口开发可以实现完全的自动化交易,有利于多产品管理,可以更合理地控制交易费用。
根据《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参与接入券商交易信息系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二,最近一年末管理产品规模不低于5亿元;三,接入的产品应当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
对此,华南一家老牌价值派私募负责人表示,5亿规模的规定基本上将八成以上的证券私募机构排除在外。不过他认为,大中型私募机构合规性更强,或许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类似当年因端口放开而引发的市场乱象。
陈莹预计,中型以上量化私募将率先受益。小型量化私募生存或更加艰难。
马俊也表示,这些规定一方面使得整个交易过程更加规范,减少因为系统不完善造成“乌龙指”事件的可能;另外一方面,资质要求也会在两个行业内引发洗牌,形成头部效应。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