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67只分级基金退场 转为LOF型指基成主流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明山
随着整改期限临近、近期市场行情表现不佳,分级基金开始加速退场。
近年来,为防范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层一直在有力地推进金融去杠杆,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公募基金产品而言,采用杠杆策略运行的分级基金自然成为整改的重点对象,转型或清盘成为存量分级基金仅有的两条出路。
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调整,众多采用杠杆策略的分级B基金面临较大亏损,也不断有分级B基金进入到下折“雷区”。《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为有效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各基金公司也在积极开展对旗下分级基金的转型:截至今年12月10日,已经有60只分级基金启动或完成转型、7只分级基金清盘——近四成的分级基金已经退场。
选择转型或清盘
67只分级基金“退群”
近日,国金上证50指数分级基金申请变更注册的资料被证监会正式接收,分级基金转型案例再填一例。目前,在证监会的行政许可办理最新进度中,正在排队申请变更注册的分级基金仍有16只,其中,中证1000指数分级、恒财分级债券型和久兆中小板300指数分级等10只产品的转型申请已经获得批复,其余分级产品仍在走变更注册流程。
公募基金市场上成立的最后一只分级基金,要追溯到2015年:当年下半年监管层叫停审批分级基金,于该年9月底成立的中融中证白酒分级成为公募基金历史上最后一只发行的分级基金产品,不过,该分级基金已经在2016年5月份清盘。
随着监管层金融去杠杆的不断推荐,以及今年4月底“资管新规”的发布,基金公司对旗下存量分级基金产品的清理也在加速。《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12月10日,已经有67只基金产品正在退出或已经退出:具体来看,有60只分级基金启动或完成转型,7只分级基金清盘,占公募基金市场上分级基金总数量的比例近四成。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分级基金的转型工作也并非易事:一方面,分级基金转型转型议案提出后需要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对于那些散户持有较多的基金,会议召开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分级B基金的估值问题尚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如果投资者只持有分级A基金或只持有B基金,其基金净值和交易价格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对旗下基金规模较小的分级基金干脆选择了清盘处理。今年11月3日,银河基金公告了银河沪深300成长增强指数分级的最新进展,根据银行基金此前发布的该基金持有人大会表决结果及该基金相关终止上市的公告,该基金的最后运作日为2018年8月30日,目前清算程序已经接近尾声。
转型为LOF型指基
成众多分级基金选择
从分级基金整改情况来看,除了选择直接清盘的部分基金外,转型为LOF型指数基金成为了多家基金公司的共同选择。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2月10日,已经完成转型或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60只分级基金(不同份额分开算)中,其中47只转型为指数基金,有39只转型成为LOF型指基(LOF是指数基金的一种),其余转型为灵活配置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
此外,在目前正在申请变更注册的16只分级基金中,也有11只选择转型为指数基金。譬如华宝中证1000指数分级申请变更为中证1000指数基金(LOF),博时中证800证券保险指数分级申请变更为中证全指证券指数基金等。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对于原本就是指数分级的产品而言,在已经明确提出转型方案的分级基金中,大部分基金仍保留了指数基金的本质,但是对于其跟踪的标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投资策略和表现上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如已完成转型的鹏华沪深300增强,其转型的前身是鹏华新丝路基金;工银瑞信深证100基金,在完成转型后跟踪标的由深证100指数改为中证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指数。
这也就意味着,部分指数分级转型成为LOF型指基后,仍保留着指数基金的运行规则,也将具备LOF基金的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其流通份额变化将更加透明,投资者可以关注到该基金在每一个交易日内流通份额的变化。
临近年底,《证券日报》记者也向多家基金公司致电,询问其分级基金的转型进展,从多家基金公司的最新回复来看,基金公司对旗下分级基金的转型比较从容:规模较小的分级基金已基本完成转型,规模较大的分级基金由于有过渡期(3亿元规模以上的分级基金,可以将转型期限放宽到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存在,也有足够的时间做转型前的准备工作。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