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年专注海外债 广发基金孙敏掌舵首只全球收益债基

2018年08月09日 15:3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随着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的普及,投资管理能力出色的基金公司及旗下绩优基金经理受到市场的追捧,其管理的基金往往成为“爆款”。其实,在基金管理公司中还有另一类专业投资人同样优秀,那就是专户投资经理。他们为特定的投资者服务,即使业绩出色也很难有机会在大众投资者面前展现。

  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债券投资负责人孙敏就是其中一位。她拥有2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经验,专注海外债投资超过11年。她管理过上千亿元的资产,管理业绩长期居同类前3名。随着为孙敏量身打造的广发全球收益债券型基金(QDII,A:005912;C:005913)于8月6日开始发行,孙敏将运用出色的专业能力为更多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服务。

  顶级平台练就出色投资能力

  盘点孙敏的业绩,“出色”二字可谓当之无愧。2016年加入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后,她指导投资的某海外债券专户组合在2017年取得8.95%的收益率,与全球最大的债券资产管理公司PIMCO等知名机构旗下的债券组合相比,业绩更优。在加入广发基金之前,孙敏在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局任职,管理规模曾超过千亿元,业绩优秀。晨星数据也显示,孙敏管理的公司债组合2014年至2016年的3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58%,在同期同类型公募基金(US Fund World Bone)中排名第一。

  孙敏的出色业绩,与她丰富的从业经历和始终如一的专注密不可分。孙敏于1996年进入国家外汇管理局,凭借出色的业务素质,先后被选拔为投资处投资经理、交易处高级主管、信用投资处负责人,负责外汇储备全球信用债券投资。

  工作平台具备的独特优势使得孙敏的起点更高。在那里,孙敏既可以与桥水基金、PIMCO这样全球最好的管理机构,以及诺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又能方便地对全球主流的信用发行主体及其经济基本面进行深入调研追踪。加上孙敏一向肯拼肯下功夫,任职期间曾赴海外学习深造,并被派驻国外从事投资工作。因此,优良的客观条件和刻苦的主观努力,使得孙敏迅速培养起跨市场、跨国别、跨产品的投资能力。她对美国和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的业务模式、竞争环境、监管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对于公司债、政府债、抵押债等各品种的投资逻辑和特色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孙敏构建了完善、系统的投资分析框架,掌握了多种长期有效的投资模型,为出色的投资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交易处的任职经历,还极大提升了孙敏的交易盘感。“一般来说,在好的市场买、在不好的市场卖的操作相对比较难。通过实盘交易,对交易会更加敏锐,也会对市场其他投资机构的行为模式有更直接的了解。”孙敏说。

  看好发达国家信用债投资机会

  孙敏前后涉猎过超过40个国家的债券投资,无经是从业经历、投资研究能力还是管理业绩,孙敏都是业界公认的海外债投资专家。

  在孙敏看来,债券和股票的价值投资逻辑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债券投资相对更强调对全球视角下宏观经济面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央行政策趋势的判断,例如对美联储主席学术背景和倾向性的分析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兼顾其他大类资产的表现及与债券的相关性,包括股票、大宗商品市场等。这是孙敏的投研体系与很多中资机构在研究方法上不同的地方。

  其次,孙敏认为,债券投资十分看重久期。久期的选择是基于对宏观因素的分析而决定的,用来衡量债券或者债券组合的利率风险,它对投资者有效把握投资节奏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公司基本面上,主要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举债能力、现金流、杠杆率等指标。

  今年以来全球避险情绪有所升温,投资者对于债券等防御类资产的关注度提升。拟由孙敏管理的广发全球收益债券(QDII)将于8月6日开始发行,这是首只由孙敏发行管理的公募产品。该基金将重点投资于美国、欧洲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债券,把握全球国家海外债投资机会。

  孙敏认为,从宏观经济面看,税改和财政计划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率上行,2018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为2.8%,核心通胀将温和上行,其渐进式加息步伐不变。欧元区经济数据仍处在扩张区间,未来两年将持续复苏。因此,孙敏看好发达国家未来的信用债表现,预期其信用利差将收窄,有望获得稳定的资本收益。叠加汇率变动因素,孙敏表示,海外债将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