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险企披露做好“五篇大文章”战略构想

2025-04-02 11:28 来源:金融时报

  当前,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品更加丰富。面对“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险企纷纷表态,将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入发展战略。

  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金融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围绕“五篇大文章”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今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并对重点领域进行了更具体的部署,保险业服务方向愈发明晰。

  从上市险企近日召开的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来看,当前,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品更加丰富。面对“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险企纷纷表态,将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入发展战略。

  “2025年,中国人保明确提出‘建设一流战略’。主要发展目标是‘五个一流’,即一流的保障功能、一流的经营绩效、一流的综合服务、一流的治理能力、一流的国际影响。”3月28日,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丁向群履新后首次亮相业绩发布会。在介绍如何实现这一发展战略时,她表示,总的来说,就是要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始终坚守“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立足保险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的功能性质,聚力做保险业守护民生福祉的“领头雁”、助力社会治理的“排头兵”、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记者注意到,新华保险也把“持续做优做强金融‘五篇大文章’”列为2025年工作重点任务之首。发布会上,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表示,要发挥保险资金的优势,深度参与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保险服务供给,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做强做优投资板块,打造行业领先的投资管理能力,巩固提升资产端核心竞争优势,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

  杨玉成强调,“不仅总部如此。我们要求各个分支机构的发展不仅仅是卖保单、赚保费收入,更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服务。”

  事实上,近年来,保险业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建立配套机制,打造创新发展模式,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自身业务发展形成了有效支撑。

  比如,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就提到,“近年来,我们在科技金融方面加大产品创新,在科技资源集聚地建设科技保险中心,这让我们在新材料的中试领域以及网络安全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保投联动的新模式。”

  赵永刚进一步表示,下一步,将推进保险和风险减量新模式,同时切实发挥耐心资本的作用,增加科技投资规模。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和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持续提升,相关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

  对于下一步如何落实好《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各险企发布会上也陆续进行了表态。

  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结合主责主业,从三个方面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一是突出保障功能,加强产品服务创新。二是突出耐心资本优势,持续注入保险资金活水。三是强化数字驱动,不断夯实能力基础。

  中国太保方面表示,着重布局绿色金融,致力于夯实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在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生态碳汇和绿色供应链等领域,不断完善绿色保险的产品体系。

  科技金融方面,中国平安表示,将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核心逻辑是要结合国家政策和行业趋势,立足保险资金运用规律,建立健全与耐心资本特性相符合、与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求相匹配的中长期投资发展规划和具体策略。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先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构建与战略资产配置相匹配的新型投资团队和投资管理模式。(记者 李丹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保险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市险企披露做好“五篇大文章”战略构想

2025年04月02日 11:28    来源: 金融时报    

  当前,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品更加丰富。面对“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险企纷纷表态,将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入发展战略。

  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金融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围绕“五篇大文章”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今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并对重点领域进行了更具体的部署,保险业服务方向愈发明晰。

  从上市险企近日召开的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来看,当前,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品更加丰富。面对“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险企纷纷表态,将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入发展战略。

  “2025年,中国人保明确提出‘建设一流战略’。主要发展目标是‘五个一流’,即一流的保障功能、一流的经营绩效、一流的综合服务、一流的治理能力、一流的国际影响。”3月28日,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丁向群履新后首次亮相业绩发布会。在介绍如何实现这一发展战略时,她表示,总的来说,就是要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始终坚守“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立足保险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的功能性质,聚力做保险业守护民生福祉的“领头雁”、助力社会治理的“排头兵”、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记者注意到,新华保险也把“持续做优做强金融‘五篇大文章’”列为2025年工作重点任务之首。发布会上,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表示,要发挥保险资金的优势,深度参与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保险服务供给,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做强做优投资板块,打造行业领先的投资管理能力,巩固提升资产端核心竞争优势,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

  杨玉成强调,“不仅总部如此。我们要求各个分支机构的发展不仅仅是卖保单、赚保费收入,更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服务。”

  事实上,近年来,保险业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建立配套机制,打造创新发展模式,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自身业务发展形成了有效支撑。

  比如,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就提到,“近年来,我们在科技金融方面加大产品创新,在科技资源集聚地建设科技保险中心,这让我们在新材料的中试领域以及网络安全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保投联动的新模式。”

  赵永刚进一步表示,下一步,将推进保险和风险减量新模式,同时切实发挥耐心资本的作用,增加科技投资规模。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和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持续提升,相关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

  对于下一步如何落实好《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各险企发布会上也陆续进行了表态。

  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结合主责主业,从三个方面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一是突出保障功能,加强产品服务创新。二是突出耐心资本优势,持续注入保险资金活水。三是强化数字驱动,不断夯实能力基础。

  中国太保方面表示,着重布局绿色金融,致力于夯实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在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生态碳汇和绿色供应链等领域,不断完善绿色保险的产品体系。

  科技金融方面,中国平安表示,将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核心逻辑是要结合国家政策和行业趋势,立足保险资金运用规律,建立健全与耐心资本特性相符合、与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求相匹配的中长期投资发展规划和具体策略。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先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构建与战略资产配置相匹配的新型投资团队和投资管理模式。(记者 李丹琳)


(责任编辑:马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