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科技总经理魏骄华:未来三年全面实现“人工智能+”
2025年03月28日 13:54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黄一灵)“未来三年,我们要国际化,要让科技走到更前面的位置,连接所有业务,全面实现‘人工智能(AI)+’;同时,我们会发力健康养老赛道,这也是我们最看好的未来保险科技发展方向。”中国太保旗下太保科技总经理魏骄华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近年来,险企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打造硬核实力角逐保险市场。太保科技的诞生便是中国太保面向未来推动数智化转型的战略选择。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太保科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最新一批“科改企业”名单,成为首个进入名单的保险科技企业。
魏骄华称,“无论是太保科技,还是其余险企的科技子公司,人员规模都很大,最少的也有大几百人。这一人员规模保证了我们敢于进行长期战略性投入,同时也更加接地气,我们从事的领域一定会和保险业务紧密结合,做对行业有价值的事情。”
面对今年以来席卷各行各业的AI浪潮,魏骄华认为,面对大模型,不能冒进,也不要保守,而是稳扎稳打,慢慢一步步往前走。当下,大模型能力应该先普及再提高。“DeepSeek本身是一个大语言模型,但是我们业务的环节设计是很复杂的,并不能简单用大模型来解决一切业务问题。”魏骄华进一步说。
对于上述挑战,魏骄华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在内部提出要做一个大模型能力的普及计划,所有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要系统化了解大模型的基本原理、能力边界、适用范围。如果大模型一定会带来颠覆性的时代变化,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像现在我们会打字一样去了解大模型,最近已经安排公司1700名员工去做大模型的培训、认证、实践。只有通过普及让大家更了解大模型后,我们才能利用大模型去全面连接业务,做到‘AI+’,让所有业务的环节使用大模型能力。”
与此同时,大模型“幻觉”问题对金融机构而言也挑战巨大,在魏骄华看来,这是必须攻坚克难的关卡。目前太保科技的解决办法是采取“人在回路”的模式,即依靠人去核对大模型的生产内容,发现不对立即指出,重复训练,提升准确率。魏骄华表示:“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成本高,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前期我们可能花了很高的成本解决大模型幻觉的问题,但一旦让这个模型准确率达到一定水准,成本就会呈几何数级下降。”
据了解,太保科技运用大模型等新技术打造“海豚IC”智能理赔作业平台,深度实践“人在回路”模式,通过海豚IC运营团队“两录一校”解决大模型“准确率难保证”的痛点,使录入差错率降低至0.39‰,远低于同业平均差错率。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大模型的发展,高质量数据集的重要性会愈发凸显。魏骄华透露,已在公司内部推进数据资产入表工作的先行先试,从而让巨量数据发生发挥价值。后续,太保科技将依托数据资产入表工作沉淀的经验、能力,在助力中国太保集团和旗下子公司实现更多数据资产入表的同时,也将助力集团实现数据要素流通,并持续推进融合内外部多源数据要素的营销、风控数据产品能力建设,以数智能力解决业务的实际痛点。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