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守护者”:国寿寿险在高原上的坚守与承诺

2025-01-14 15:02 来源:中国网财经

  平均海拔3500米,总面积超7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600万人。

  青海湖如同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守护着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民。

  近年来,青海省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旅游业、清洁能源和农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青海模式”,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这美丽广袤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保险人,从湟水河畔到三江源头,身影遍布每一个角落,坚定付出、忘我奉献。

  他们来自寿险“头雁”在青机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该公司64家分支机构如星辰般散布,已累计为900多万青海群众提供人寿、年金、健康及意外伤害等保险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筑起一道坚实的保障防线。

  与时间“赛跑”的理赔服务

  “我的家人突然生病,已经被送进了医院,我们需要保险理赔。”一通焦急的求助电话打破了中国人寿寿险门源支公司的宁静。

  一位客户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生命悬于一线,而医疗费用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家属喘不过气来。心急如焚的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保险金的赔付上。

  面对客户的求助,中国人寿迅速响应,启动快速理赔机制。工作人员凭借心电图检查单及急诊诊断书的电子影像资料,快速判断客户符合重大疾病赔付条件。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工作人员指导客户家属快速准备理赔所需资料,并通过微信提交。用时不到24小时,10万元的理赔款便打入客户账户。

  十年来,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深入参与全省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探索医保经办服务模式,并将服务下沉至基层,为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致力让人民群众疾有所医、病有所保。

  “这几年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城乡医保参保率已经从2014年的45%增加到了现在的98%。”中国人寿寿险玛多支公司工作人员达赛卓玛说。

  异地就医“少跑路”“多省心”

  果洛藏族自治州智青松多镇地处青海与四川交界,居民常有跨省就医的习惯。2024年3月起,医保“一卡通”对异地就医取消了年龄等限制条件。一般就医人员在四川阿坝地区能享受70%的报销比例,在成都看病也能享受60%的报销比例, 让跨省就医的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从离久治县最近的哇赛乡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开车要走100多公里。”中国人寿寿险玛沁支公司经办人员杨指说,“但现在通过异地就医备案,无需增加任何手续,甚至只需打个电话或委托他人,就能轻松完成,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路、多省心。”

  青海作为医改试点省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省级统筹,不断提升医保待遇与服务。2022年,人均筹资标准提升至1030元,大病保险人均筹资95元,且参保群众无需个人缴费。

  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在医疗保障服务领域先行先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一体化服务,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及在职职工的多层次、多人群、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累计惠及近900万人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其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至关重要。为助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了在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与远见。

  该公司不仅承包了黄河流域的多项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全省13项生态保护重点项目提供了累计42.51亿元的风险保障,更是在金融业内独树一帜,率先设立了绿色产业类保险,为167家绿色产业企业及其8726名员工筑起了36.76亿元的保险屏障,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同时,该公司于2022年承保了黄河流域贵德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为祁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企业的1607名生态管护人员提供1.928亿元的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助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美乡村。

  “有了这份保障,我们更有动力和信心,更加坚定了守护这片美丽山河的决心。”一名生态管护人员表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保险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端守护者”:国寿寿险在高原上的坚守与承诺

2025年01月14日 15:02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平均海拔3500米,总面积超7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600万人。

  青海湖如同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守护着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民。

  近年来,青海省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旅游业、清洁能源和农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青海模式”,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这美丽广袤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保险人,从湟水河畔到三江源头,身影遍布每一个角落,坚定付出、忘我奉献。

  他们来自寿险“头雁”在青机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该公司64家分支机构如星辰般散布,已累计为900多万青海群众提供人寿、年金、健康及意外伤害等保险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筑起一道坚实的保障防线。

  与时间“赛跑”的理赔服务

  “我的家人突然生病,已经被送进了医院,我们需要保险理赔。”一通焦急的求助电话打破了中国人寿寿险门源支公司的宁静。

  一位客户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生命悬于一线,而医疗费用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家属喘不过气来。心急如焚的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保险金的赔付上。

  面对客户的求助,中国人寿迅速响应,启动快速理赔机制。工作人员凭借心电图检查单及急诊诊断书的电子影像资料,快速判断客户符合重大疾病赔付条件。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工作人员指导客户家属快速准备理赔所需资料,并通过微信提交。用时不到24小时,10万元的理赔款便打入客户账户。

  十年来,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深入参与全省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探索医保经办服务模式,并将服务下沉至基层,为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致力让人民群众疾有所医、病有所保。

  “这几年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城乡医保参保率已经从2014年的45%增加到了现在的98%。”中国人寿寿险玛多支公司工作人员达赛卓玛说。

  异地就医“少跑路”“多省心”

  果洛藏族自治州智青松多镇地处青海与四川交界,居民常有跨省就医的习惯。2024年3月起,医保“一卡通”对异地就医取消了年龄等限制条件。一般就医人员在四川阿坝地区能享受70%的报销比例,在成都看病也能享受60%的报销比例, 让跨省就医的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从离久治县最近的哇赛乡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开车要走100多公里。”中国人寿寿险玛沁支公司经办人员杨指说,“但现在通过异地就医备案,无需增加任何手续,甚至只需打个电话或委托他人,就能轻松完成,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路、多省心。”

  青海作为医改试点省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省级统筹,不断提升医保待遇与服务。2022年,人均筹资标准提升至1030元,大病保险人均筹资95元,且参保群众无需个人缴费。

  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在医疗保障服务领域先行先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一体化服务,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及在职职工的多层次、多人群、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累计惠及近900万人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其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至关重要。为助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国人寿寿险青海省分公司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了在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与远见。

  该公司不仅承包了黄河流域的多项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全省13项生态保护重点项目提供了累计42.51亿元的风险保障,更是在金融业内独树一帜,率先设立了绿色产业类保险,为167家绿色产业企业及其8726名员工筑起了36.76亿元的保险屏障,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同时,该公司于2022年承保了黄河流域贵德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为祁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企业的1607名生态管护人员提供1.928亿元的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助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美乡村。

  “有了这份保障,我们更有动力和信心,更加坚定了守护这片美丽山河的决心。”一名生态管护人员表示。

 

(责任编辑:马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