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这五年:业界期待可持续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推出298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目前正常运营的产品共有199款。业内人士指出,在2020年实现爆发式增长之后,近几年惠民保产品增量明显回调,市场增速趋稳。不过,在惠民保产品增量回落的背后,核心挑战仍是行业始终在探讨的可持续性问题。
“齐鲁保2024版”已进入投保倒计时,请符合参保条件的市民尽快参保!《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临近年末,多款惠民保产品进入2025年投保期倒计时,在维持低保费的基础上,保障责任、起付线、特药目录等方面再迎升级。
作为普惠保险的典型代表,从2020年实现爆发式增长算起,已迈入发展的第五年。当前,惠民保呈现出怎样的迭代趋势?面对商业趋利与保障宽容这道选择题,惠民保如何实现健康运营与可持续发展?业界正在通过持续研究与实践予以作答。
惠民保产品增量回调背后
2020年被视为惠民保发展元年,在“低投入、高保障、宽门槛”等一系列光环加持下,这一现象级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呈现“多地开花、逐步下沉”态势。行至2024年,惠民保经过迭代演进,产品增量回落,步入稳定发展期。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大学普惠保险与创新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团队发布《2024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以下简称《知识图谱》)。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推出298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目前正常运营的产品共有199款。今年新增的惠民保产品为12款,市场增速4.20%,创下近五年新低。
对于这一现象,许闲分析称,“在2020年实现爆发式增长之后,近几年惠民保产品增量明显回调,市场增速趋稳。”
随着惠民保运营越来越强调高赔付、低成本,在多地政府指导之下,许多惠民保产品合并运营,以减少市场无序竞争。许闲团队统计发现,超三成停售来源于新产品承接,这也是众多惠民保停运的主要原因。例如,安徽省自2020年开始共推出10款惠民保产品,在2024年度所有产品都并入省级统筹的“安徽惠民保”,导致整体停售率达到90%。
相较去年,2024年停售产品由73款增加至99款。停售产品分布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区停售产品数量不同。其中,湖南省停售产品最多,为16款;江苏省次之,为15款。从停售率来看,9个地区停售率为0,分别为甘肃、广西、海南、湖北、宁夏、上海、新疆、云南和重庆,这些地区的产品都在持续运营。5个地区停售率超过50%,分别为安徽、贵州、湖南、江苏和天津。
此外,监管政策也是部分惠民保产品停售的原因之一。2023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养老保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并明确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在3年之内完成变更。受到政策影响,养老保险公司对承保和参与的惠民保产品做出动态调整,停售了单独承保的惠民保项目。
不过,在惠民保产品增量回落的背后,核心挑战仍是行业始终在探讨的可持续性问题。镁信健康首席商务官郎立良直言,筹资方面,部分惠民保项目的政府参与力度与保险公司的参保量都有所下降,健康体脱落率高,叠加带病体占比升高,导致保费资金池规模不足。理赔方面,部分项目的赔付率上升较快,综合成本率接近或超过100%,给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带来一定挑战。
事实上,发展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平衡普惠性与商业性,是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阎建军近日表示,政府或医保部门通过分享行政资源,能够明显降低惠民保运行成本,有助于降低惠民保产品价格或提高赔付水平,提升参保率。为避免逆选择风险,惠民保在风险保障需求之外,还应注意激发健康人群的公益助人需求和健康管理需求,并通过差异化保费、连续参保激励等机制促进惠民保的可持续性。
品迭代聚焦十大方向
随着参保和续保压力增大,在保持原有价格不变或仅有小幅增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已成为惠民保产品迭代的主要方向。
《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2024年度传统惠民保产品迭代聚焦十大方向,包括费率、版本、参保人群、保额、免赔额、赔付比例、责任类别、药品及适应症、增值服务变化以及提供续保优惠。
惠民保项目的参保人群由最初仅覆盖当地基本医保参保人,逐步发展到增加“新市民”等灵活就业人员。目前更多的惠民保产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将退役军人、新生儿、户籍人员、各类人才的直系亲属等纳入保障。
更多的惠民保产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保障需求开发升级版产品。2024年,新增产品中有58.33%的产品为传统惠民保产品。其余产品包括互联网门诊类、特定群体类、综合责任类。新增的传统惠民保产品共7款,分布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个省级行政区。
许闲表示,惠民保整体迭代表现出“保障提升”“责任多元”的特点。在十大迭代方向中,最受关注的是免赔额调整、特药目录和适应症变化以及提供续保优惠,整体导向旨在吸引更多的参保人继续留存在项目中,提高产品可持续性。
数据显示,在免赔额发生变化的产品中,97%为降低免赔额;在赔付比例变化的产品中,63%的产品涉及不同责任赔付比例的提升;在保险金额变化的产品中,85%的产品提高了总保额。
另外,惠民保在医保内、外住院责任及特定高额药品责任方面,医保外住院责任的覆盖面显著提高。统计显示,2021年,医保外住院责任占比仅为27.14%,经过5年发展,包含医保外住院责任的产品占总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83.43%。此外,医保内住院责任和特定高额药品责任覆盖程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同时,惠民保逐步探索将更多的风险纳入保障范围。例如,增加了重疾给付责任、“港澳药械通”费用、住院护理津贴、救护车急救费用、辅助生殖费用、门诊指定药品费用、在线问诊药品费用等责任。
惠民保产品纳入的药品超过千种,覆盖了各类肿瘤和罕见病。但由于罕见病治疗费用高、过往数据积累不足等原因,惠民保对罕见病的保障方式为“有限责任”叠加“分层保障”,处于罕见病保障探索初期。
强化商保创新药支付作用
惠民保的不断迭代发展,极大地强化了商业保险在多元支付中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民众的医疗负担,并推动了我国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联动的进程。
许闲团队比对《中国保险年鉴》数据、各地惠民保首次推出时点研究发现,惠民保推出后,承保险企在当地的商业健康险年保费收入相较其他公司平均提升约15%,且这一提升作用在惠民保推出首年最为明显。
在惠民保引入特药责任的城市,特药责任对当地新投保重疾险的投保人所选取的保险保额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惠民保除了以低廉的价格为更多民众提供健康保障,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和筛选作用,让真正更需要保障的投保人自发选择更高的商业健康险保障,促进了社商融合的进程。”许闲说。
12月14日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引导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及时将创新药品纳入报销范围,研究探索形成丙类药品目录,并逐步扩大至其他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
郎立良表示,惠民保、带病体保险等产品的发展,为特定群体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保障,也提高了创新药物的可及性。特别是针对罕见病、血液肿瘤等高费用疾病,商业保险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持续完善多元支付体系,商业健康险将为患者提供多层次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有助于促进新技术、新药物和新药械的落地。
在创新药方面,现阶段,惠民保应该是除了医保目录以外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在许闲看来,由于单个惠民保项目的市场销量有限,议价能力较弱,建立“基础惠民保特药目录”有助于形成良好市场预期,更好地发挥商业保险支付作用。惠民保特药目录调整需要兼顾一致性和差异性。但这需要给地方惠民保创新一定发展空间,包括基于当地疾病发生率和药企发展情况做针对性处理。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论坛上表示,在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医疗保障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需要以惠民保发展为契机,着力推进商业健康保险规范化经营和高质量发展,尝试制定商保目录,与基本医保形成有序衔接,并发挥协同效应,助力织牢医疗保障安全网、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记者 戴梦希)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