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财险0.8亿增资新动向:四川璞信加码、拟引入三家新股东,反对票高达32%

2024-11-11 16:10 来源:蓝鲸新闻

  蓝鲸新闻11月8日讯(记者 石雨)珠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峰财险”)0.8亿元增资计划终于有了最新进展。记者关注到,近日,珠峰财险公告,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增资扩股情况的议案,同意公司拟增发新股8000万股,每股认购价格为1元/股,公司注册资本将由10亿元变更为10.8亿元。 

  珠峰财险的增资计划,最早于2023年7月公告:股东大会同意公司增加0.8亿元注册资本,其他事项待增资事宜进一步确定后再行披露。再至今年4月,珠峰财险公告提出,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增资方案的补充方案,原定增资金额不变,对部分事项进行补充,但并未透露任何细节。 

  直至近日,出资方这一关键角色得以明晰,珠峰财险现有股东,泸州老窖子公司四川璞信产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璞信”)参与此次增资。同时,新增三家股东,分别为中恒信合(厦门)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信合”)、邵阳新金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金泽汽车”)及东营泛华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营泛华丰田汽车”)。

(图源:珠峰财险公告)

  其中,璞信产融出资792万元,认购股份数792万股,三家新进股东中,中恒信合认购股份数最多,为5388万股,新金泽汽车、东营泛华丰田汽车分别认购1120万股、700万股。 

  若增资顺利推进,珠峰财险股权结构也将整体调整,并列第一大股东席位的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新疆盛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由20%稀释至18.52%。璞信产融参与增资后持股比例维持在9.9%不变,仍为第四大股东。中恒信合持股比例达到4.99%,空降为珠峰财险第8大股东,认购额较小的新金泽汽车、东营泛华丰田分别持股1.04%、0.65%,持股比例仅高于目前持有0.1%股权的康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增资后,珠峰财险股东数量也将相应由12家增至15家。

(图源:珠峰财险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告中透露,对于增资扩股的议案,表决结果为:同意股数68000万股,占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68%;反对数则占据32%。从目前持股情况来看,珠峰财险持股比例最高的股东为持股20%,尽管32%反对票由哪些股东投出并未明确,但显然,有不止一家股东,并不赞同此次增资。 

  “通常是对股权被稀释比较抵触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票”,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最终是看整体投票结果,但目前增资尚未获批,还存在一定的未知数。 

  尽管有部分股东出于各种考虑投出反对票,但仅就增资而言,对于珠峰财险来说,利好明确。 

  成立于2016年5月的珠峰财险,成长之路却屡经波折。2018年,曾因产品属性分类不当等问题被停新3月,后又因相关责任人处理、整改不利再度停新3月。 

  管理层面也暴露问题。2018年,珠峰财险免去时任总裁李更职务。据当时消息,罢免疑因与时任董事长陈克东之间“内斗”。时隔一年后,陈克东离任,珠峰财险接连任命董事会负责人、经营层临时负责人,直到2020年10月,临时负责人彭喜锋获批出任公司总裁。但目前董事长一职仍在空缺,由来自珠峰财险并列第一大股东新疆盛凯的王坚担任公司董事会负责人,代行董事长职权。

  业绩表现也未有良好反馈,成立至2021年珠峰财险均为亏损状态,尽管2022年实现盈利,但在2023年再度转亏。保费收入也呈原地踏步的节奏,2023年保费收入5.65亿元,同比有所下滑。 

  业绩颓势之下,珠峰财险自2022年开始风险综合评级即由B转C,至今仍未能脱离C类评级,也即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的队列。 

  对此,珠峰财险在今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及,根据监管部门2024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通报及综合此前几个季度的综合评级结果通报看,公司一直处于可资本化风险较大状况,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内源性资本不足,随着增资工作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改善公司可资本化风险状况。难以资本化风险方面,部分指标有所改善,需继续落实整改措施。 

  从提出增资至今,已逾一年的时间,常居偿付能力不达标队列的珠峰财险,需要一个突破的契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保险  > 正文
中经搜索

珠峰财险0.8亿增资新动向:四川璞信加码、拟引入三家新股东,反对票高达32%

2024年11月11日 16:10    来源: 蓝鲸新闻    

  蓝鲸新闻11月8日讯(记者 石雨)珠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峰财险”)0.8亿元增资计划终于有了最新进展。记者关注到,近日,珠峰财险公告,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增资扩股情况的议案,同意公司拟增发新股8000万股,每股认购价格为1元/股,公司注册资本将由10亿元变更为10.8亿元。 

  珠峰财险的增资计划,最早于2023年7月公告:股东大会同意公司增加0.8亿元注册资本,其他事项待增资事宜进一步确定后再行披露。再至今年4月,珠峰财险公告提出,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增资方案的补充方案,原定增资金额不变,对部分事项进行补充,但并未透露任何细节。 

  直至近日,出资方这一关键角色得以明晰,珠峰财险现有股东,泸州老窖子公司四川璞信产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璞信”)参与此次增资。同时,新增三家股东,分别为中恒信合(厦门)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信合”)、邵阳新金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金泽汽车”)及东营泛华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营泛华丰田汽车”)。

(图源:珠峰财险公告)

  其中,璞信产融出资792万元,认购股份数792万股,三家新进股东中,中恒信合认购股份数最多,为5388万股,新金泽汽车、东营泛华丰田汽车分别认购1120万股、700万股。 

  若增资顺利推进,珠峰财险股权结构也将整体调整,并列第一大股东席位的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新疆盛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由20%稀释至18.52%。璞信产融参与增资后持股比例维持在9.9%不变,仍为第四大股东。中恒信合持股比例达到4.99%,空降为珠峰财险第8大股东,认购额较小的新金泽汽车、东营泛华丰田分别持股1.04%、0.65%,持股比例仅高于目前持有0.1%股权的康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增资后,珠峰财险股东数量也将相应由12家增至15家。

(图源:珠峰财险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告中透露,对于增资扩股的议案,表决结果为:同意股数68000万股,占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68%;反对数则占据32%。从目前持股情况来看,珠峰财险持股比例最高的股东为持股20%,尽管32%反对票由哪些股东投出并未明确,但显然,有不止一家股东,并不赞同此次增资。 

  “通常是对股权被稀释比较抵触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票”,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最终是看整体投票结果,但目前增资尚未获批,还存在一定的未知数。 

  尽管有部分股东出于各种考虑投出反对票,但仅就增资而言,对于珠峰财险来说,利好明确。 

  成立于2016年5月的珠峰财险,成长之路却屡经波折。2018年,曾因产品属性分类不当等问题被停新3月,后又因相关责任人处理、整改不利再度停新3月。 

  管理层面也暴露问题。2018年,珠峰财险免去时任总裁李更职务。据当时消息,罢免疑因与时任董事长陈克东之间“内斗”。时隔一年后,陈克东离任,珠峰财险接连任命董事会负责人、经营层临时负责人,直到2020年10月,临时负责人彭喜锋获批出任公司总裁。但目前董事长一职仍在空缺,由来自珠峰财险并列第一大股东新疆盛凯的王坚担任公司董事会负责人,代行董事长职权。

  业绩表现也未有良好反馈,成立至2021年珠峰财险均为亏损状态,尽管2022年实现盈利,但在2023年再度转亏。保费收入也呈原地踏步的节奏,2023年保费收入5.65亿元,同比有所下滑。 

  业绩颓势之下,珠峰财险自2022年开始风险综合评级即由B转C,至今仍未能脱离C类评级,也即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的队列。 

  对此,珠峰财险在今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及,根据监管部门2024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通报及综合此前几个季度的综合评级结果通报看,公司一直处于可资本化风险较大状况,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内源性资本不足,随着增资工作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改善公司可资本化风险状况。难以资本化风险方面,部分指标有所改善,需继续落实整改措施。 

  从提出增资至今,已逾一年的时间,常居偿付能力不达标队列的珠峰财险,需要一个突破的契机。

 

(责任编辑:马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