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产险异军突起 团险上演三国演义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8月09日 10:38
马莉娜
    2004年底,团险业务向外资寿险公司敞开了大门,当时很多人为此紧张,以为外资公司会迅速攫取已有的团险份额。然而一年半之后,外资团险的“狼”没有来,中资产险却在团险市场上异军突起,本来是双方对峙的市场格局,没想到却变成了中外寿险加中资产险的“三国鼎立”。

    中资产险:借意外险抢市场

    2003年修订之后的《保险法》允许产险公司经营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一直对此业务虎视眈眈的产险立即积极响应,仅人保、太保和平安财险三家公司就在一个月内推出43款意外险产品,其中包括团体险。2005年起,随着产险公司数量和分支机构的扩张,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的规模也快速扩张。2005年其保费收入占人身险市场的1.38%,占人身意外和健康险保费收入的11.31%;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场市场的意外险的保费收入为4.70亿元,其中产险公司为1.53亿元,占了近1/3。

    某产险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目前公司经营意外险并没有刻意区分团险或者个险,但团单数量不少。尤其是一些企财险客户,如果对以前服务比较满意,说动其投保团体意外险并不难,更何况还有价格上的优惠。

    业内专家认为,产险公司庞大的团体网络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借助车险、企财险的优势,一揽子销售意外险非常方便,可以直接为已有客户提供人身险和健康保险。可以说,产险公司借意外险挺进了原本由寿险公司专营的人身险市场,尤其是是团险领域。

    面对产险的进逼,寿险公司也感受到了威胁,太保人寿团险部人士透露,产险公司经营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之后,凭借其车险和企财险的渠道优势,对几家大公司的团险业务已经造成了冲击,国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团险都有大客户被抢的案例。相比之下,外资团险由于进展缓慢,似乎还没有形成威胁。

    中资寿险:另辟蹊径巩固优势

    来自同业公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寿、平安、太保的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8.03亿、9.53亿元、6.07亿元,占市场份额的82.9%。虽然面对外资和产险公司的双重挑战,但中资寿险公司的“龙头地位”短期内仍不可撼动,特别是几家老牌公司已开始调整策略以巩固自身的业务领先地位

    在维护原有大企业客户的基础上,不少公司开始开辟第二战场,中小企业成为新目标。去年12月,太保推出“合为贵”五人团险计划,包涵两大系列7个产品套系,不仅将投保人数放低到五人,还将参保人员放宽到企业成员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其内部人士表示,太保有自己队伍和经验优势,在一个市场做好之后,开拓另一个新市场是很自然的事情。

    此外,中资寿险瞅准了产险公司的“软肋”,针对产险公司重意外险轻健康险的情况,尽量发展长期业务,签订包括健康、养老在内的一揽子福利计划。此外,因产险公司缺少健康险需要的经验数据、精算基础,所以暂时还不能经营养老险。

    外资寿险:小步缓走

    相形之下,外资团险显得有些黯淡。上海经营团险的寿险公司共有23家,其中外资寿险公司有14家,但市场份额只有2.53%。今年上半年,外资团险收入的老大国泰人寿保费只有4271.6万元,占团险市场的1.05%,其他公司的经营可想而知,有几家外资寿险的团险收入至今仍然为零。

    太平洋安泰人寿资深副总经理陈俊伴认为,产险对已有团险市场冲击的好比“鲸吞”,立竿见影。而外资增长虽快,却因业务基数太小,更像“蚕食”。今年上半年,太平洋安泰团险业务量为711.2万元,比去年全年增长69%。如今友邦又已经拿到团险牌照,一向以意外险见长的友邦将如何推进团险业务,成为外资团险中倍受关注的一个亮点。

    “一个对手是竞争,两个对手也是竞争。我们从零开始,只有加没有减,所以关键还是自己的业务拓展。”陈俊伴表示,目前外资担心的还是团险的价格竞争以及医疗数据的硬伤。

    不过,外资寿险股东业务的亲缘威力不可小觑,且已被事实证实:中意人寿靠200亿大单一举窜至市场第四的位置,国泰凭借东航团单在上海外资团险市场上一举夺魁。尽管亲缘可能仅发挥一时作用,但对扩大外资团险保费规模的推动力不可忽视。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