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器件、工艺全链革新,维信诺三维创新推动显示突破边界

2025-04-03 11: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显示技术向超高清、柔性化、低功耗方向持续演进,显示行业对创新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维信诺从材料、器件电路、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技术攻关,以多维度创新推动显示技术突破边界。在此次ICDT2025上,维信诺技术专家分享了其在OLED、QD-OLED、LTPO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材料创新

在OLED领域,维信诺开发的pTSF技术成为高色纯度显示的关键突破。与传统磷光器件相比,pTSF技术通过窄光谱特性将色域从DCI-P3扩展至Adobe和BT2020标准,同时电流效率提升30%以上,寿命显著延长。

此外,针对QD-OLED光转换效率不足的痛点,维信诺通过优化量子点色转换单元和薄膜封装结构,实现了出光效率提升超40%、色域覆盖超90% 的BT.2020标准,为中尺寸高端显示提供了技术储备。

而在黑色有机材料(BPDL涂层)研究中,维信诺揭示了材料与残影现象的关联性,通过表面形貌的调控与界面的优化,显著改善了COE结构的残影问题,为折叠屏和可穿戴设备的高画质显示扫清了障碍。

器件电路设计突破

在显示技术向高刷新率、高分辨率迭代的进程中,功耗与电路的复杂度呈指数级攀升,如何在性能与能效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成为了驱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命题。如今,维信诺通过LTPO分区多频技术与低频AoD行扫描电路的创新设计,以“系统级能效管理”思维破局,实现了从“单一性能优化”到“智慧节电”的跨越。面对终端消费强烈的低功耗需求,维信诺还建设了全面系统的低功耗解决方案,包括低频LTPS、智能分区多频和COE+UBA等,为移动设备的续航保驾护航。

工艺精进

在AMOLED屏幕向超薄化、高屏占比进阶的过程中,工艺的可靠性与精度将直接决定了技术能否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维信诺通过孤岛状亚克力光刻胶剥离控制与HIAA摄像头孔可靠性优化两大核心技术,突破多层材料界面与精密加工的极限。

未来,显示技术将逐渐趋向性能极致化、形态柔性化和交互智能化,维信诺通过多种技术及工艺的能效协同和设计上的联合攻关,显示屏幕在折叠、卷曲、透明等形态上或许将实现更大突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田云绯)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材料、器件、工艺全链革新,维信诺三维创新推动显示突破边界

2025年04月03日 11: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随着显示技术向超高清、柔性化、低功耗方向持续演进,显示行业对创新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维信诺从材料、器件电路、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技术攻关,以多维度创新推动显示技术突破边界。在此次ICDT2025上,维信诺技术专家分享了其在OLED、QD-OLED、LTPO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材料创新

在OLED领域,维信诺开发的pTSF技术成为高色纯度显示的关键突破。与传统磷光器件相比,pTSF技术通过窄光谱特性将色域从DCI-P3扩展至Adobe和BT2020标准,同时电流效率提升30%以上,寿命显著延长。

此外,针对QD-OLED光转换效率不足的痛点,维信诺通过优化量子点色转换单元和薄膜封装结构,实现了出光效率提升超40%、色域覆盖超90% 的BT.2020标准,为中尺寸高端显示提供了技术储备。

而在黑色有机材料(BPDL涂层)研究中,维信诺揭示了材料与残影现象的关联性,通过表面形貌的调控与界面的优化,显著改善了COE结构的残影问题,为折叠屏和可穿戴设备的高画质显示扫清了障碍。

器件电路设计突破

在显示技术向高刷新率、高分辨率迭代的进程中,功耗与电路的复杂度呈指数级攀升,如何在性能与能效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成为了驱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命题。如今,维信诺通过LTPO分区多频技术与低频AoD行扫描电路的创新设计,以“系统级能效管理”思维破局,实现了从“单一性能优化”到“智慧节电”的跨越。面对终端消费强烈的低功耗需求,维信诺还建设了全面系统的低功耗解决方案,包括低频LTPS、智能分区多频和COE+UBA等,为移动设备的续航保驾护航。

工艺精进

在AMOLED屏幕向超薄化、高屏占比进阶的过程中,工艺的可靠性与精度将直接决定了技术能否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维信诺通过孤岛状亚克力光刻胶剥离控制与HIAA摄像头孔可靠性优化两大核心技术,突破多层材料界面与精密加工的极限。

未来,显示技术将逐渐趋向性能极致化、形态柔性化和交互智能化,维信诺通过多种技术及工艺的能效协同和设计上的联合攻关,显示屏幕在折叠、卷曲、透明等形态上或许将实现更大突破。

(责任编辑:田云绯)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