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金融服务点亮新市民创业就业梦
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帮助新市民解决创业就业中的融资难题,是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应有之义。为了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上海银行积极落实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要求,不断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帮助众多新市民客户扎根城市、融入城市,开启美好新生活。
“量体裁衣”点亮新市民创业梦
新市民群体创业起步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初期和日常运营都非常需要资金支持,但因缺少抵质押物或无稳定收入流水、社保公积金等导致征信不完善,普遍面临融资难题。上海银行为新市民创业群体推出专属服务方案,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
G公司是一家位于上海闵行区的科技公司,总经理许女士作为“新市民”从东北来上海创业多年,公司招聘的员工也多为“新市民”群体。基于企业的业务稳定性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上海银行连续三年为其提供了5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并助其申请创业贷款贴息,助力G公司业务稳健增长。
上海银行用足政策,深化与市担保中心合作,针对新市民创业需求,“量体裁衣”推出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用于支持个人创业或创业组织扩大就业的贷款担保业务。该产品由市担保中心提供不低于90%保证担保,由市财政向符合要求的创业者提供贷款利率补贴,具有担保比例高、补贴政策优、创业前可申请、免担保费等优点。
据悉,上海银行聚焦新市民群体集中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加大与各区就促、园区对接,积极宣传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做好申请、贴息等流程方面的服务。
“精准滴灌”护航新市民落地生根
截至2022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达到9900多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9.7%,小微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亿人。小微企业是吸纳新市民就业的主力军,稳住小微企业也就稳住了新市民就业。
为护航新市民就业,助力新市民融入城市新生活,上海银行把握小微企业涉及行业广的特点,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在横向上与科创金融联动,通过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改变原有重资产融资模式,形成系统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与绿色金融联动,聚焦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等领域创新投融资产品体系;在纵向上,契合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创新构建“小微快贷”产品体系,满足客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多层次需求。
例如,上海银行与市担保中心合作“批次担保”线上备案创新,在全国首创担保基金“线上快贷”业务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线申请、签约、缴纳担保费、提用贷款等功能,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贷款资金,小微融资服务突破了时空限制。同时,结合“线上快贷”模式,上海银行积极与政府、园区三方合作,整合市区两级政府信息与政策优势、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优势、银行的资金与专业优势,通过建立专项绿色审批通道、给予小微企业优惠利率。截至2023年10月末,上海银行担保基金业务累计贷款规模已超520亿元,业务规模位列市担保中心合作银行首位。
后续,上海银行将进一步优化新市民服务,从提升金融服务的灵活性、便利性、普惠性出发,加大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供给力度,聚焦新市民金融需求,助力新市民创业就业、扎根城市。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