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打击培训贷 金融教育刻不容缓

2018年10月29日 14:27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魏再晨

  【农村金融时报】

  完成一个培训课程,就有机会拿到互联网大企业的实习机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可能被这种美好的梦想诱惑,自掏腰包甚至贷款交学费,不想却因此中了“套路贷”的陷阱。

  近日,有媒体报道,天津有数百名学生称自己被诓骗陷入了变相培训贷,不少人为了退费、维权处处碰壁,有学生为了还债拼命打工赚钱,原本想要通过培训、兼职赚钱,没想到却掉进了一个“大坑”中。

  这些学生被骗的流程大致都是先被学长拉去听讲座,讲座上有导师保证名企实习或内推机会,并趁机推销培训课程,讲座后学生还会经历长时间的、一对一的课程推销,推销的课程学费从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签约时学生无需缴纳现金,而是通过第三方网贷平台做分期。课程结束后,培训机构消失了,留给学生的不是工作机会,而是越滚越大的欠款。

  如果仅仅只有这一个案例,“培训贷”或许还不足为惧,但最近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学员被骗的故事大同小异,可以看出,培训贷已经有了一套严谨、“专业”的流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套路贷”。

  “培训贷”的泛滥,与监管的空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无知和梦想,

  和专业化的骗局相比,入局的学生实在“不堪一击”。相关报道显示,这些被骗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提升自己、兼职赚钱的意愿十分强烈。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和金融知识,对诈骗的警惕性不够,而且父母也难以帮忙鉴别,在骗子的洗脑中,抱着减轻家人负担的幻想,稀里糊涂的上了套。

  “培训贷”的出现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近年来,就业竞争越发激烈,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流行,并衍生出类似于“斜杠青年”的概念,大量培训机构、付费知识平台应运而生。培训行业供给日益丰富,大家学习的热情持续高涨,由此刺激更多的人进入这一领域消费。

  在这其中,隐藏着微妙的急功近利心理。无论是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还是某些网友的现身说法,大多是“通过某项几个月的学习或者考下某个证件实现收入增加”的故事。不可避免的,不少学生也被这一浪潮影响。“培训贷”团伙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和趋势,将目标瞄准了涉世不深的大学生。

  不可否认,确实有人能通过学会一项技能而实现事业的迅速转型和进步,但对于大部分人和大部分职业来说,多年的知识、人脉的积累才是最重要的。更为现实的是,在正规院校数以年计的学习都不足以提供理想收入、不足以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话,短短几个月的业余培训怎么能帮助他人走上人生巅峰呢?

  如果仅是交一笔学费倒也罢了,真正让这些学生陷入痛苦的是越滚越大的贷款余额。一般来说,学生没有收入,无法从银行贷款,也缺乏关于贷款、信用等金融概念的知识。他们在签约时,可能并不明白自己勾选的分期贷款到底是什么,对于如何偿还、利率多少更是一无所知,也不可能察觉到背后的骗局。

  当前,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都开展了大量的金融知识进校园的活动,然而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金融知识水平,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学校的教育。不论是培养诚信意识,还是学会利用金融资源投资,这都是金融素养教育应该涵盖的部分,也是学校通识教育必备的一课。记者认为,高校应尽快开设财经教育的相关课程,帮学生擦亮双眼的同时,为将来工作后的理财投资做好准备。

  培训贷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诸多的困惑和痛点。加强监管、重拳出击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让他们还在学校的象牙塔里时,就形成对社会生活的初步、全面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骗局的生存土壤。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