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科技重塑金融人才结构:金融“码农”最“抢手”

2018年08月08日 07:14    来源: 证券日报    

  

  金融管理职位招聘所需时间成本是行业均值的3倍

  ■本报记者 李 冰

  当下,金融科技逐渐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组织创新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机构不断进行金融科技的创新,传统金融机构则在积极开展金融科技的实践谋求转型。而金融科技风口中,火热上演的不仅是市场上的争夺战,更是人才的争夺战。

  目前,人才的供给已经跟不上互联网金融技术扩张的步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将给未来的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简单重复类型岗位面临高概率被替代的风险。

  金融科技人才“一将难求”

  有统计显示,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超过300万,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风控岗位的人才需求尤其突出。主流招聘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金融行业风控岗位招聘需求量较2016年同期增长超过20%

  根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18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随之而来的是对金融科技等新兴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及相应的技术知识技能,更需要了解金融方面的知识及业务,互联网人才则有别于以往传统人才需求架构,需以迭代思维等思维模式与新型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人才供给方面却与互联网金融扩张发展速度早已不能匹配,在此趋势下,目前的金融科技人才可谓是“一将难求”。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研究认为,目前有三类岗位人才紧缺:第一类是有前沿技术背景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重新赋能,科技成为金融行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元素,金融人才需求正在经历一轮快速变革,行业需求不仅仅是金融、经济领域的垂直专业性人才,具有金融相关知识,并能通过技能手段使金融科技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第二类则是金融管理人才,数据显示,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行业中,管理类职位人才供需比不足0.8;第三类则是拥有国际职业水平资格认证证书的专业化金融人才。

  “目前金融管理人才招聘难度最大,我们发现每个管理职位招聘所需平均时间成本是行业均值的3倍,拥有金融管理经验,且工作经验大于5年的求职者在金融行业非常抢手。”BOSS直聘研究员认为。

  而填补复合型专业金融科技人才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依托高等院校的培养。去年3月份,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首次同意高校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安徽新华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铜陵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共6所高校获批开设此专业。进入2018年,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已有19所本科院校新增设该专业。

  业内人士认为,高等院校对技术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人工智能将成为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行业高薪揽人,精英人才留存难度也有所提升。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虽然金融行业依然是整体薪资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但与科技行业相比,其薪资优势逐年下降。

  有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4月份期间,有34%此前在上海金融行业从事大数据,算法研发等高级技术类工作的求职者,转行至互联网科技领域,转行比例较2015年提升2.2%,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人才身价急剧飙升,如何避免高端金融人才,特别是金融科技类人才流失至新兴风口行业,是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领域或对未来金融行业人才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BOSS直聘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快速参透,将导致简单重复类型岗位面临越来越高的被替代风险。”

  2018年4月份,波士顿咨询公司与中国发展基金会共同发布最新报告《取代还是解放:人工智能对金融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中预计,到2027年中国金融业约有23%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影响,影响方式为岗位消减,或转变为新型工种,其中银行、保险及资本市场的工作岗位消减比例分别为22%、25%及16%。可能面临岗位消减的,包括银行业中营销与销售、风险管控与审核、客户管理与服务等环节;保险业营销与销售、核保定价与承保、保单管理与服务以及理赔环节,资本市场销售交易以及清算结算环节。

  数据显示,以银行柜员、理财顾问为典型代表的金融业基础岗位的招聘需求增幅均已有所放缓,侧面反映出国内金融行业中,基础流程类型岗位将受到新兴技术的猛烈冲击。

  BOSS直聘研究认为,“具有颠覆意义的技术变革一旦突破转折点,进入黎明,将迅速改变现实。”

  报告同时认为,“在替代部分工作岗位同时,人工智能也将成为金融行业创造技术型、运营型和业务型三类就业岗位,同时对未来人才的创造力、情感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从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出发的非应用性能力培养,应该是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向。”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