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华平投资人:生意到最后都是看本质 共享单车行业没有理由发生并购

2017年06月26日 16:2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6月24日,华平投资执行董事胡正伟参加了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7(第十七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尖峰论坛“共享经济与资本力量”,对共享经济尤其是共享单车行业,发表了观点。

  2017年1月初,共享单车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华平投资领投了摩拜单车的C轮和D轮融资,胡正伟是华平方面主导投资摩拜的投资人。 “我们对出行行业的研究由来已久,所以在上海大街上看到摩拜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再加上和摩拜的早期投资人关系不错,最后投资摩拜就顺理成章。”胡正伟此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背后的逻辑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主要考虑的是,生意是不是符合商业本质——共享或者分享,是不是提高了使用效率。”胡正伟在会上道出了背后的考虑。

  “整个单车市场的变化和我们的预测非常一致,一个是市场规模多大,现在看来当时的判断比较准确,基本上市场规模是足够大的;一个是一块钱能不能收,收多久。一块钱是可以收的,中期会竞争激烈,以后会清场,小的已经有死的。原因很简单,一是这是一个密度生意,没有密度用户是不会用你的;第二,需要资金。所以,小的会慢慢清场。这个行业竞争肯定会有,但是每一家基因是不一样的。”

  华平投资执行董事胡正伟

  胡正伟表示,作为投资人,不会把所有共享行业当成一个行业,生意到最后都是看本质,本质到最后就是用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成本,解决什么样的需求和问题。而且行业千差万别,如果大家都放在共享的帽子下,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接下来,共享自行车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格局?胡正伟认为,并购整合不会发生,大家并没有并购的理由,也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适合并购, “ 运营效率差的,该死的就让它死吧。 ”唯一确定的是,半年之后不会结束战斗,但至少格局会比现在更清晰一些。

  胡正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了摩拜的科技含量和物联网的重要性,科技驱动的物联网对于摩拜业务的可延展性意义重大。胡正伟表示,“从本质上讲,摩拜是物联网。像网约汽车这种互联网共享经济,是由人驱动的,由顾客发出请求,接单响应的是作为‘人’的司机;摩拜单车从逻辑上讲则更像是物联网和智能硬件,因为它是在顾客发出请求后,由作为‘物体’的自行车给予响应,这其实是更难的。”

  去年底,摩拜单车携手爱立信、中移动上海公司在上海率先完成了基于最新的蜂窝物联网技术,如CAT-M1和NB-IOT现网的端到端应用测试。

  5月15日,摩拜单车与中国移动、爱立信共同签署智慧出行“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行业内率先响应“一带一路”政策号召,推进共享单车全球合作与发展;并于今年6月中,连续宣布将“中国创造”带入英国的曼彻斯特、索尔福德,以及日本的福冈、札幌等全球更多城市,推进共享单车产业模式和科技创新成果全球共享,开启中国“创造”的国际化新征途。

  胡正伟表示,廉价的共享单车质量差,会导致运营成本、运营难度大幅提高,制约扩张能力,直接影响利润。低成本统采单车表面上看是便宜了,但车辆寿命大打折扣,折旧成本并没有降低,且很难开拓新市场。

  今年6月,摩拜单车获得新一轮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2017年以来累计融资超过10亿美元,创下行业最高纪录。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表示,融资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加速国际化进程,计划到2017年底服务全球200个城市,将出行智能解决方案带给全球更多用户。

  截至目前,摩拜单车已经在全球超过100个城市投放超过500万辆智能共享单车,注册用户量超过1亿,每天提供超过2000万次出行服务。通过每一辆摩拜单车上搭载的“北斗+GPS+格洛纳斯”三模卫星定位芯片和物联网通信芯片,摩拜单车已建成全球移动物联网系统,每天产生超过5TB的出行大数据。

  在论坛上,胡正伟用英法战争来比喻目前的共享单车大战。他说:“这个行业不可能没有竞争,但是每一家企业竞争的基因是不一样的。 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叫卡斯提农战役,英国人的箭法和法国人的炮,最后谁赢了?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历史。 ”

  【注:1453年7月17日(距今564年),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卡斯提农战役打响。法军名将简·布尔热指挥法军大败英军。法军在此次战役中大规模使用大炮,毙伤俘虏英军近四千人,法军仅伤亡近100人。卡斯提农战役后,英国在法国的势力进一步走向衰落,成为终结英法百年战争的决定性战役。】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