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赎回"掀帘一角 在规范中发展 在发展中规范 基金滚动报道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基金 > 首页 > 基金滚动报道 > 正文
 
"基金赎回"掀帘一角 在规范中发展 在发展中规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8月24日 09:29
黄湘源
    由于暂时的雨过天晴而放松对赎回的警惕,不仅助长了中国基金业得过且过的心态,而且还可能对基金发展产生了误导。实际上这是"猫盖屎"一样的掩盖问题的方法。

    2006年6月,中美两个国家的基金几乎不约而同地遭受到资金赎回的冲击。

    数据显示,从5月26日到6月23日,中国货币市场基金遭遇高达46%的净赎回率。其中6月9日至16日这一周赎回最为集中,共计减少451亿,日均减少达90亿。此后虽然有所缓解,但整个上半年1029.9亿份的赎回已成定局,总规模几乎缩水了一半。

    同时,类似的一幕也正在美国上演。截止至6月14日,美国股票基金连续第6周遭遇净赎回。该周投资者的抛售金额达54.4亿美元,超过了前2周的总和。过去一个月里每周的净赎回平均为30.2亿美元,为近4年来抛售规模最大的一个月。

    这是不是中国股市通常所说的联动呢?未必。

    尽管中国股市近来总爱把一些具有某种共性的市场现象说成联动行为,但在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特别是人民币和美元不存在固定的汇率关系的条件下,许多资本行为虽然与国际成熟市场极其形似,但并无内在的联系。与其说是联动,还不如说是并行。

    并行与交叉反映了一个新兴市场对成熟市场在亦步亦趋的追随过程中"三步并作两步"的超越,也反映了不同制度不同观念所难免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无法避免的"魔咒"美国政策的不确定和经济前景的不明朗,是引发这场几乎波及全球范围的市场大调整的主要诱因。

    自2月6日上任以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通胀与加息问题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令市场陷入方向不明的困境。4月份,美联储表示可以停止加息,随后,伯南克又称6月底将再次加息0.25%。6月15日晚,伯南克又发表言论称,将会密切留意油价高企及物价上升对通胀造成的影响。

    由于伯南克无法给市场足够的信心,"市场担心他可能为了证明能够控制通货膨胀而加息加得过猛,使经济进入衰退,从而触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师如是说。

    但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对周期性的全球问题一向不太敏感。虽然国际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强烈,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很强烈。中国为了有效抑制经济过热,下阶段还将继续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过,目前的利率调整弹性远较美国为低,即使加息,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和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作用都较为有限,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对宏观政策的敏感也是有限的。

    事实上,新股发行序幕的揭开,特别是中行A股申购所引发的资金大流动,成为货币市场基金在其诞生以来遭遇的最为严峻的考验。以中工国际的3.56亿元融资额尚且牵动了2046亿元的申购资金,中行A股融资200亿元,网下申购冻结资金1281亿元,网上申购冻结资金5400亿元,冻结资金总量虽然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0000亿元,但所引起的资金大搬家,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说,无疑是排山倒海的压力。

    不同的外部因素为什么引发一样基金的赎回之难?显然,问题只有在内部才找得到答案。赎回是过度发展的基金无法回避的魔咒。

    过度竞争的恶果按照新老划断的说法,全流通IPO的启动特别是中行的H+A,如果可以说成是整个股市由熊转牛的起点的话,那么,为什么在这熊牛转换的关键时刻基金反而遭遇了比以往更为剧烈的赎回冲击波呢?

    显然,将原因简单归咎于中国投资者的心理浮躁或者说对市场短期波动比美国人更为敏感的说法是很可笑的。此外,业绩优良反而容易招致流动性赎回,也只能说明作为个别现象存在的基金问题,不足以说明作为阶段性的整体现象的基金问题。

    过度竞争是导致基金净赎回高企的内在原因。这不仅在新兴市场的中国,即使是作为成熟市场的美国也同样如此。

    1990年,美国共同基金的总规模只有10650万亿美元,经过10年牛市,总规模达到了68640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并于1999年历史性地超过商业银行6万亿的资产规模。目前,美国基金的平均规模远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到2003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资产值占全世界资产值14万亿美元的53%。

    随着基金市场趋于饱和,美国共同基金业进入了成熟期。发展迅速的替代性投资品种,如对冲基金和管理型账户等,构成对股票共同基金的较大冲击。在过度竞争的压力下,2003年9月,美国基金业曝出了盘后交易与择市交易的丑闻,后来揭出了基金管理公司通过经纪商销售方面的"猫腻"。但随之而来的高昂的监管成本在减少了基金业竞争的同时,也减少了投资者的选择。美国基金业的赎回情形也越来越变得严重起来。

    同美国一样,中国基金赎回趋势的恶化同样也是过度竞争所造成的恶果。经历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基金资产总规模在短短的3年时间之内就从1000亿增加到5500亿。然而,随着中国基金市场集中度的显著下降,赢利模式同质化的基金公司开始了空前惨烈的竞争。

    2005年以来,保险资金针对封闭式基金采取了持续减持的操作策略,虽然QFII对小盘基金的重点增持,使得这些基金的集中持有度上升很快,但总体上,资金逢反弹减仓的赎回势头有增无减,并且基金规模发展得越快,净赎回的情况就越是严重。

    2005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基金净申购达907.22亿份,占到整个行业的126%,在全行业其他基金发生巨额净赎回的情况下,依靠货币基金的扩张,基金业的总量还增长了23%。但是,仅仅时过一年,截止到中行A股发行前,相当部分的货币基金相比去年已经缩水了一半以上。

    华宝现金宝、长盛货币、融通货币的赎回幅度分别达到82.15%、76.87%和74.94%这意味着,对于2005年末货币市场基金合计投资的175.8亿元定期存款来说,理论上也减仓了近一半左右,光是一次性的利息损失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2006年5、6月间,发展速度过快的上证50ETF和深证100ETF同样遭遇了赎回份额骤然放大的冲击。从近期数据推算,6月ETF赎回总量将近两亿份的规模。上证50ETF目前总规模应该在34亿份左右。深证100ETF则跌至20亿份。

    "好孩子"为什么也变成"坏孩子"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基金业的赎回危机主要并不是发生在美国人眼中的"坏孩子"(其实,由于中国还没有对冲基金,真正意义上的"坏孩子"还没有出世呢!)的身上,反而是发生在货币市场基金这样的"好孩子"身上,这才是应该特别引起警惕的事情。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就是按法律规定投资于低风险证券的一种共同基金。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并保持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事实上保持了不亏损的业务记录和良好的市场信誉。20世纪90年代,没有一个投资者因为投资于这一货币市场基金而遭受损失。如果美国的货币基金一直能保持这样的运行状态,赎回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能否像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那样获得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外部政策的扶植,而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相对稳健的经营业绩,同时,也需要特别重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市场形象,满足投资者的低风险偏好。

    如果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能像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一样,那么,赎回对其也将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相反,如果像现在这样仗着政策关照的优势而不怕当"坏孩子",那就难怪投资者不得不为它担"大出血"的心,难怪要遭到"用脚投票"。

    货币市场基金出现的问题,说明对于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来说,单纯依赖外部着力的择优扶植政策并非上策。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将"好孩子"惯成了"坏孩子"。
 
来源: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