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保险公司落入巨亏“陷阱”的封闭式基金重又成为投资新宠。
“只要是做得好的,不论是大盘基金还是小盘基金,我们都在买入。”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描述上半年来公司对封闭式基金的操作。而作为保险资金龙头的中国人寿对各只封闭式基金的持有量已达到10%的额度上限。
股市持续走牛,以及“封转开”带来的价值回归,使得保险资金对封闭基金重新燃起热情。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保险公司已苦守四年。
险资抄底
保险资金从2002年大量购入封闭式基金以来,眼睁睁看着折价率从当年的2.3%上升到当前的近40%。受此拖累,一些保险公司连续几年忍受着投资账面上的巨额亏损,最高时的2004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浮亏分别达到10.72亿元和7.73亿元。
如今,时隔四年,终于等来了触底反弹的一刻。
先觉者如中国人寿。2005年9、10月间,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达到42%的历史低点,当时股指也跌入低谷。“双低是最好的时机,那时中国人寿就曾考虑追加股市投资,现在看来没及时进入显得有些可惜。”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但比起在去年下半年大量减持封闭式基金的部分保险公司来说,咬牙坚持持仓量的中国人寿还是明智的。
2005年基金年报显示,中国人寿股份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成为25只和22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且持股比例大多在9%以上。
而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封闭式基金额度已“全部买满了”。知情人士表示,“几乎每只能买的封闭式基金都买满了10%的上限。”
“不想做套利,而是关注内在价值,坚持长期价值投资。”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中国人寿的举动。
市场总是会奖励那些“扛得住”的长期价值投资者。
有感于封闭式基金“峰回路转”,一些曾在2005年下半年减持部分封闭式基金的保险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开始坚定不移地增持,比如中国人保。
“相对于开放式基金,目前封闭式基金更受欢迎。” 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在大盘牛市的前景下,同样是买基金,封闭式基金有折价,因此不仅意味着可以收获净值的增长,还可以因折价率的变化而获利。”“封转开”的诱惑
除了股市成长带来净值增长预期,保险公司频频出手封闭基金的另一个诱因在于“封转开”大门的开启。
7月14日,作为封闭式基金中第一只到期基金,华夏兴业基金的到期“封转开”方案定格。由此表明,在“封转开”模式上,监管层的指针已明显地在到期“封转开”和提前“封转开”的选择上,偏向了前者。
“到期‘封转开’与真正意义上的‘封转开’并不一致。”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因为根据规定,封闭式基金到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兑付,要么就是‘封转开’。”
保险公司几年来梦寐以求的是提前封转开。自2002年起,受困于封闭基金折价率不断攀升,持有量占据40%份额的保险机构成为最大亏损者。
为了尽快解套,保险机构中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曾多次游说监管层和基金公司开通提前“封转开”,实现直接按净值申购和赎回基金,来抹平账面投资的浮亏。
然而对于基金公司和监管层来说,对巨额赎回可能引发的市场震荡则颇为担心。
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目前的“封转开”模式被锁定为到期“封转开”。
尽管略有失落,但保险机构依然心怀希望。基金兴业“封转开”工作要在3个月内全部完成,也就是在10月14日——距离其到期日一个月的时间点上提前正式转为开放式基金。
在“封转开”政策日趋明朗的情况下,短期基金折价率的稳定下降已成为多方共识。
某保险公司人士表示,“如果大盘继续保持牛市,封闭式基金净值持续增长,折价率恢复到20%以内,那么获得30%到40%的收益将成为可能。”
而对于基金公司最为担心的巨额赎回,多位保险公司人士则表示,决不进行短期套利,会按照保险资金资产与负债匹配原则坚持长期价值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