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治标不治本 人民币升值就能解决问题吗?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9月05日 07:20
柴元君
    人民币升值加速的话题近日再度热了起来,但我们应该问一下,升值真能解决问题吗?

    一般而言,两国货币兑换之所以存在汇率,背后隐含的意义在于两种货币实际购买力的比较。也就是说,本质上只有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会发生汇率的变动。实际生活中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实际购买力如同人的心理一样难以精确计算,同时也存在对未来购买力的不同预期。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汇率其实是结合各种权重以及不同预期后,对真实汇率的一种估计,类似实际生活中商品价格对价值的接近。

    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及其主流的经济学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实际购买力早已提高。

    事实上,随着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格的降低(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劳动价值提升了,人民币购买力的确变强了。

    换个角度看也的确如此,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早成事实,双方贸易顺逆差悬殊。美国人认为,按原汇率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价格低于美国正常定价,价格低竞争力就强,从而为中国换回了不少外汇(尽管单件换回来的美元少,但因为销量大所以总体换回的美元多)。所以,单位人民币应换更多美元才能使商品的价格等同,也就是说人民币应该更贵才行,因此美国频频向人民币施压。

    也正因为如此,去年7月开始汇改以来,人民币目前已经累计升值4%。

    美国的鼓噪对其利益或许立竿见影,加速升值影响中国出口自然能缓解中美贸易顺逆差扩大。但中国起码要问:升值幅度多大才合理,换句话就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变得有多强了?

    简单比较一下,先看看国内的情形,比较两个指标:物的成本和人的成本。目前我国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为主,对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均不小,物的成本不低;从工资水平来看,日前有学者指出,过去十年二十年,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具体到制造业的工资,仅仅是美国和日本的1/20,韩国的1/10,人的成本很低。

    也就是说,中国商品价格之所以低,主要在于人的成本过低,考虑上浪费和环境破坏对经济成长潜在的负面影响,不仅中国经济成长的速度要重新评估,而且人民币实际购买力要打个折扣。

    再看横向比较,目前中国年均GDP增长10%左右、客观上收入增长等导致国人出现一些媒体所称的“财富幻觉”。但在考虑了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文化(如食住的优劣等)、基本生活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支出、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后,即使消费支出相当,中美两国普通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显然仍相差很大。

    也就是说,人力成本低,原料高消耗造成的高增长代价,不切实际的“财富幻觉”,并不能支撑住人民币的不断走强。

    往大了说,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改造、增长模式转变等来看,也远未为人民币加速升值铺平道路。对中国而言,任何外在的变化只是隔靴搔痒,未及实质,而倘若这变化太过超前了,反而会贻害无穷。

    因此,尽管我们赞成人民币升值,但中国的形势远非如此简单,面对升值加速的鼓噪,中国应慎而又慎。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