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涨破7.2万美元 价格创新高背后风险涌动

2024-03-13 06:55 来源:证券日报

  近期,比特币交易持续升温。3月12日,比特币最高72890美元/枚,约52.3万元人民币/枚,日内涨超5%,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相关概念股如港股上市公司美图公司、欧科云链、博雅互动等股价近期也实现大幅上涨。在期权市场上,押注比特币进一步升破8万美元乃至10万美元的看涨期权受到热捧。

  有业内专家表示,对投资者而言,比特币价格波动巨大,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字资产的监管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蕴含巨大风险。

  多因素促使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比特币累计涨幅超过60%,2月份单月涨幅达到45%,为去年12月份以来最大涨幅。3月8日,比特币价格首度触及70000美元整数关口。3月11日,比特币市值已升至1.398万亿美元,超越白银的1.379万亿美元市值,跻身全球市值第八大资产。

  受访专家认为,近期比特币价格飙升并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今年1月11日正式批准了包括贝莱德、富达、景顺等机构在内的11只比特币现货ETF申请。数据显示,市场上10只美国现货比特币ETF的总资产已经迅猛攀升至近500亿美元的规模。

  “SEC对比特币现货ETF的批准引发了市场对比特币接纳度提升的预期,为市场注入了巨量资金,尤其是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这不仅增强了市场的深度,也提升了比特币的市值和稳定性。”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于佳宁表示。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市场信心恢复、行业技术创新迭代、比特币铭文和“减半”等诸多利好因素催化了本轮比特币的强势行情,比特币重返全球市值前十大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减半”是推动近期比特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减半”是指产出新区块后所获得的奖励减半,大约每四年发生一次,将减少比特币的供应量。而新一轮的“减半”将在4月份发生,预计在2024年4月23日,区块奖励将从6.25枚比特币降至3.125枚比特币。在4月份的“减半”事件之前,交易者涌入比特币市场,以期在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时获利。

  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此前伦敦证券交易所3月11日宣布,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接受比特币和以太坊交易所交易票据的准入申请,确切日期将在适当时候公布。

  多重信号之下,比特币是否还有进一步上行空间?

  “比特币的价格动态表明,每当它突破历史高点后,通常会引发新一轮的购买热潮,进一步推动价格上升。这一价格行为模式显示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管理,一旦重要的心理和技术阻力被突破,市场情绪往往转向极度乐观,拉动更多新参与者入市。”于佳宁表示,尽管比特币开始具有成熟资产的特质,但其价格波动性依旧显著,市场情绪、全球经济环境、政策监管等都可能影响比特币价格。

  从全球来看,各方对待比特币的态度分歧重重。尽管美国已批准比特币现货ETF,但SEC主席加里·根斯勒在新闻稿中表示,该机构仍然对加密资产保持警惕——“虽然我们今天批准了某些比特币现货ETF的上市和交易,但我们没有批准或认可比特币。投资者应该对与比特币和价值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产品存在的大量风险保持谨慎。”

  尽管一些港股上市公司在这波行情中受益,但也在提示投资者相关风险。例如,博雅互动3月8日公告称,“公司已购买比特币共计1110枚,均价约41790美元”。博雅互动也提醒,“加密货币市场在短期内动荡,而加密货币的价格亦可能有较大波幅。因此,无法保证本集团买卖任何加密货币的时间、数量、种类或价格。因此,本公司股东及潜在投资者于买卖本公司股份时应审慎行事”。

  对于投资者而言,深刻理解比特币的本质和市场波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投资者应对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资产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监管风险等。”于佳宁表示,市场风险包括价格剧烈波动和潜在的市场操纵行为,流动性风险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动荡时难以平仓或清算。

  本报记者 刘 琪 见习记者 毛艺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蒋柠潞)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银行 > 银行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比特币涨破7.2万美元 价格创新高背后风险涌动

2024年03月13日 06:55    来源: 证券日报    

  近期,比特币交易持续升温。3月12日,比特币最高72890美元/枚,约52.3万元人民币/枚,日内涨超5%,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相关概念股如港股上市公司美图公司、欧科云链、博雅互动等股价近期也实现大幅上涨。在期权市场上,押注比特币进一步升破8万美元乃至10万美元的看涨期权受到热捧。

  有业内专家表示,对投资者而言,比特币价格波动巨大,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字资产的监管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蕴含巨大风险。

  多因素促使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比特币累计涨幅超过60%,2月份单月涨幅达到45%,为去年12月份以来最大涨幅。3月8日,比特币价格首度触及70000美元整数关口。3月11日,比特币市值已升至1.398万亿美元,超越白银的1.379万亿美元市值,跻身全球市值第八大资产。

  受访专家认为,近期比特币价格飙升并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今年1月11日正式批准了包括贝莱德、富达、景顺等机构在内的11只比特币现货ETF申请。数据显示,市场上10只美国现货比特币ETF的总资产已经迅猛攀升至近500亿美元的规模。

  “SEC对比特币现货ETF的批准引发了市场对比特币接纳度提升的预期,为市场注入了巨量资金,尤其是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这不仅增强了市场的深度,也提升了比特币的市值和稳定性。”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于佳宁表示。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市场信心恢复、行业技术创新迭代、比特币铭文和“减半”等诸多利好因素催化了本轮比特币的强势行情,比特币重返全球市值前十大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减半”是推动近期比特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减半”是指产出新区块后所获得的奖励减半,大约每四年发生一次,将减少比特币的供应量。而新一轮的“减半”将在4月份发生,预计在2024年4月23日,区块奖励将从6.25枚比特币降至3.125枚比特币。在4月份的“减半”事件之前,交易者涌入比特币市场,以期在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时获利。

  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此前伦敦证券交易所3月11日宣布,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接受比特币和以太坊交易所交易票据的准入申请,确切日期将在适当时候公布。

  多重信号之下,比特币是否还有进一步上行空间?

  “比特币的价格动态表明,每当它突破历史高点后,通常会引发新一轮的购买热潮,进一步推动价格上升。这一价格行为模式显示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管理,一旦重要的心理和技术阻力被突破,市场情绪往往转向极度乐观,拉动更多新参与者入市。”于佳宁表示,尽管比特币开始具有成熟资产的特质,但其价格波动性依旧显著,市场情绪、全球经济环境、政策监管等都可能影响比特币价格。

  从全球来看,各方对待比特币的态度分歧重重。尽管美国已批准比特币现货ETF,但SEC主席加里·根斯勒在新闻稿中表示,该机构仍然对加密资产保持警惕——“虽然我们今天批准了某些比特币现货ETF的上市和交易,但我们没有批准或认可比特币。投资者应该对与比特币和价值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产品存在的大量风险保持谨慎。”

  尽管一些港股上市公司在这波行情中受益,但也在提示投资者相关风险。例如,博雅互动3月8日公告称,“公司已购买比特币共计1110枚,均价约41790美元”。博雅互动也提醒,“加密货币市场在短期内动荡,而加密货币的价格亦可能有较大波幅。因此,无法保证本集团买卖任何加密货币的时间、数量、种类或价格。因此,本公司股东及潜在投资者于买卖本公司股份时应审慎行事”。

  对于投资者而言,深刻理解比特币的本质和市场波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投资者应对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资产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监管风险等。”于佳宁表示,市场风险包括价格剧烈波动和潜在的市场操纵行为,流动性风险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动荡时难以平仓或清算。

  本报记者 刘 琪 见习记者 毛艺融

(责任编辑:蒋柠潞)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