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上涨带火黄金积存业务 部分银行调整门槛

2024-03-12 07:18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最近黄金的价格,真是每天见证历史。”攒金爱好者、北京白领小杨说。3月以来,上期所黄金价格持续攀升,多日保持在500元/克以上。金价上涨,带火了银行的积存金业务。“最近咨询积存金业务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尤其是在明显的价格上行期,不少人想通过积存金赚买卖差价。”一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近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对个人黄金积存业务作出调整,定期积存起点金额上调至600元。分析人士表示,投资者需要理性投资、把握积存的节奏,在黄金价格走入历史高位的阶段不能一味追涨投资黄金产品,如果有意选择积存金,建议等出现一定回调的时候再入手。

  积存金业务走俏

  “最近黄金真的太火了,通过积存金兑换实物金也比较紧俏,尤其是10克这样的小克重金条,有的网点已经断货,今天就有一家支行来找我们支行调货。”工商银行北京市西城区一家支行客户经理表示。

  “积存金等于是买虚拟黄金,买卖就像基金一样,有手续费。目前,买入和卖出手续费的标准费率均为交易金额的0.5%,买入后会形成份额,如果想要实物金,提取的时候只需要补个差价,就可以直接按照克数来提。”上述客户经理说,“这几个月,不少积存金客户提取了实物,自己去找人打首饰。”

  银行的积存金业务,一般是客户通过银行开立黄金积存账户,在一定期限内以定投或主动积存的方式买入黄金,到期后的积存金一般可兑换为实物金或执行赎回、转让、质押等操作,又被视作黄金定投的升级版。

  目前,不少银行已经开展了此类业务。记者调研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多家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行积存金业务处于相对火热的状态。

  “黄金积存可以将资金分摊至计划周期内的每个交易日,实现按日买入黄金,平摊资金成本、分散风险。”邮储银行一位客户经理表示,定期定额累积黄金,可长期持有、可赎回变现、可兑换实物金,资金占用较小,还可分散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我的攒金路开启于三年前,对于打工人来说,这真的是一种不错的资产配置手段。有了一笔钱就可以零散买点,可以实现积少成多。卖出套现也好,换成实物金也好,选择也挺多挺灵活的。”小杨说。

  银行出手调整门槛

  金价火出圈,银行也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业务门槛。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一般来说,主动积存或定期积存起点为1克或等值金额。

  由于金价大涨,近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对个人黄金积存业务作出调整。自3月7日起,建设银行个人黄金积存业务定期积存起点金额(包括日均积存及自选日积存)由500元上调至600元。调整前已设置成功的定期积存计划将继续执行,不受影响。到期的设置展期的定期积存计划或是客户需要修改定期积存计划,则需满足该行最新积存金额要求。

  后续该行也将持续关注黄金市场变动情况,适时对上述起点金额及限额进行调整。

  分析人士表示,适度上调该业务“门槛”,一定程度上提醒投资者关注未来潜在波动风险,有助于市场回归理性,更好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去年12月,农业银行也曾选择提高积存金的交易起点,将此前为450元的存金通2号金额定投购买起点调整为500元,该调整已于今年年初生效。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黄金价格的波动,积存金交易门槛调整时有发生。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央行发布的《黄金积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黄金积存产品最小业务单位为1克。随着金价不断上涨并突破每克500元,积存金额起点也有必要作出相应调整。

  投资者需理性投资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目前,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理财产品收益率难达预期,不少人看中黄金的避险和保值属性,考虑投资黄金。

  一位农商行人士表示,美元指数表现、实际利率水平、通货膨胀和避险情绪等,都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是美元指数和实际利率。近日,美联储降息预期再度升温,带动了金价突破式大涨。如果有意选择积存金,建议等出现一定回调的时候再入手。

  业内人士提醒,因受地缘、经济因素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黄金价格可能会发生剧烈波动。投资者需要理性投资、把握积存的节奏,防范潜在波动风险。尤其是在黄金价格走入历史高位的阶段,更不能一味追涨,而是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财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黄金投资产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关婧)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银行 > 银行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价上涨带火黄金积存业务 部分银行调整门槛

2024年03月12日 07:1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记者 薛瑾

  “最近黄金的价格,真是每天见证历史。”攒金爱好者、北京白领小杨说。3月以来,上期所黄金价格持续攀升,多日保持在500元/克以上。金价上涨,带火了银行的积存金业务。“最近咨询积存金业务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尤其是在明显的价格上行期,不少人想通过积存金赚买卖差价。”一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近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对个人黄金积存业务作出调整,定期积存起点金额上调至600元。分析人士表示,投资者需要理性投资、把握积存的节奏,在黄金价格走入历史高位的阶段不能一味追涨投资黄金产品,如果有意选择积存金,建议等出现一定回调的时候再入手。

  积存金业务走俏

  “最近黄金真的太火了,通过积存金兑换实物金也比较紧俏,尤其是10克这样的小克重金条,有的网点已经断货,今天就有一家支行来找我们支行调货。”工商银行北京市西城区一家支行客户经理表示。

  “积存金等于是买虚拟黄金,买卖就像基金一样,有手续费。目前,买入和卖出手续费的标准费率均为交易金额的0.5%,买入后会形成份额,如果想要实物金,提取的时候只需要补个差价,就可以直接按照克数来提。”上述客户经理说,“这几个月,不少积存金客户提取了实物,自己去找人打首饰。”

  银行的积存金业务,一般是客户通过银行开立黄金积存账户,在一定期限内以定投或主动积存的方式买入黄金,到期后的积存金一般可兑换为实物金或执行赎回、转让、质押等操作,又被视作黄金定投的升级版。

  目前,不少银行已经开展了此类业务。记者调研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多家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行积存金业务处于相对火热的状态。

  “黄金积存可以将资金分摊至计划周期内的每个交易日,实现按日买入黄金,平摊资金成本、分散风险。”邮储银行一位客户经理表示,定期定额累积黄金,可长期持有、可赎回变现、可兑换实物金,资金占用较小,还可分散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我的攒金路开启于三年前,对于打工人来说,这真的是一种不错的资产配置手段。有了一笔钱就可以零散买点,可以实现积少成多。卖出套现也好,换成实物金也好,选择也挺多挺灵活的。”小杨说。

  银行出手调整门槛

  金价火出圈,银行也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业务门槛。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一般来说,主动积存或定期积存起点为1克或等值金额。

  由于金价大涨,近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对个人黄金积存业务作出调整。自3月7日起,建设银行个人黄金积存业务定期积存起点金额(包括日均积存及自选日积存)由500元上调至600元。调整前已设置成功的定期积存计划将继续执行,不受影响。到期的设置展期的定期积存计划或是客户需要修改定期积存计划,则需满足该行最新积存金额要求。

  后续该行也将持续关注黄金市场变动情况,适时对上述起点金额及限额进行调整。

  分析人士表示,适度上调该业务“门槛”,一定程度上提醒投资者关注未来潜在波动风险,有助于市场回归理性,更好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去年12月,农业银行也曾选择提高积存金的交易起点,将此前为450元的存金通2号金额定投购买起点调整为500元,该调整已于今年年初生效。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黄金价格的波动,积存金交易门槛调整时有发生。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央行发布的《黄金积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黄金积存产品最小业务单位为1克。随着金价不断上涨并突破每克500元,积存金额起点也有必要作出相应调整。

  投资者需理性投资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目前,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理财产品收益率难达预期,不少人看中黄金的避险和保值属性,考虑投资黄金。

  一位农商行人士表示,美元指数表现、实际利率水平、通货膨胀和避险情绪等,都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是美元指数和实际利率。近日,美联储降息预期再度升温,带动了金价突破式大涨。如果有意选择积存金,建议等出现一定回调的时候再入手。

  业内人士提醒,因受地缘、经济因素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黄金价格可能会发生剧烈波动。投资者需要理性投资、把握积存的节奏,防范潜在波动风险。尤其是在黄金价格走入历史高位的阶段,更不能一味追涨,而是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财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黄金投资产品。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