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6日讯 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安博士公益课堂推出第五课《信托投资,如何避免入坑》于昨(15)日晚8点播出。恰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平安信托科技运营总监龙健和平安信托风控部法律合规部总经理郑艳在本期课堂上为广大消费者详细梳理信托投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帮助金融消费者防控风险,保护个人权益。
点击进入“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安博士公益课堂专题
随着我国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飞单”事件也频频发生,很多金融消费者辛苦赚的钱却被恶意卷跑。如今合同欺诈行为屡见不鲜,消费者一定要小心谨慎。
郑艳表示,首先,投资者要树立自主选择、买者自负的理念,也就是说买或不买金融产品,选择哪只金融产品,必须是投资者自己决定的;其次,购买金融理财产品不能在随意的场所,需要到金融机构的销售专区进行;最后,在签署合同前,投资人一定要确认好所选产品的风险等级,买到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产品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财产最好的保护。
郑艳提醒投资者,千万不要听从一些不专业的客户经理或为了省时间随便在咖啡店等地方签约,很容易发生理财经理为了高额佣金违法销售非所属金融机构的产品,即业界所说的“飞单”行为,投资人的财产安全权根本无法得到保障。金融机构也遇到过飞单行为,虽然理财经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投资人索赔之路却很漫长。“因此各位投资人在签署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有金融机构的名称以及金融机构的盖章,对理财经理的合作发行产品等言论一定要加以判断和甄别。”
龙健称,消费者签署合同时,一定要看仔细合同条款是否和理财经理推介的产品信息一致,除了关注产品风险等级,还要关注理财产品的要素,以信托产品为例,比如信托计划期限的约定,开放日、估值日以及赎回封闭期、认购费、管理费等的约定。“咱们投资人这么一大笔钱交给信托公司管理,在签署合同的时候一定不要嫌麻烦,一定要仔仔细细阅读合同条款。”
安博士公益课堂
安博士公益课堂是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指导下,共同推出的“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系列公开课。通过创新公益宣传模式,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互动,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树立正确金融消费理念,引导理性消费投资;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及时进行风险提示;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互联网生态,从中发现和表彰一批“金融好网民”。平安银行作为安博士公益课程的战略合作单位,为节目提供了很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
安博士公益课堂将邀请长期从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士和金融行业的权威专家,向消费者传递各类金融知识,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