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3日讯(记者 郭子源)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在此过程中,国有大行如何发挥“头雁”效应?为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谷澍
每年净增不少于2000亿
记者:您认为民营企业融资的痛点在哪里?
谷澍:这一轮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存在结构性问题,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和成因,突出表现为直接融资等渠道受阻,例如,由个别企业债券市场违约而波及的发债困难,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股票质押融资强制平仓风险等,从而使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引发其流动性压力。
实际上,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余额是增长的,授信也保持基本稳定,并没有出现抽贷、限贷等歧视性措施。截至今年10月末,在工行有融资余额的民营企业近8万户,较年初增长8%,占全部融资企业客户数量的近八成,融资余额2.1万亿元,平均贷款利率5.1%。
记者:接下来,工行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痛点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谷澍:在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工行党委立即以扩大会即中心组学习方式,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开展了多层次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调研,一个月来累计走访小微企业5000多户,通过各种渠道为民营企业增加了近百亿元的融资支持。
在前期“百家民营骨干企业总对总合作签约”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加强民营企业综合金融服务10条意见”,再次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新举措。
一方面,针对信贷业务,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从贷款规模、优惠利率方面发力;一方面,完善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统筹联动机制,不只提供资金,还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在贷款规模上,计划未来三年,全行普惠贷款平均增长30%以上,三年翻一番;民营企业贷款每年净增不少于2000亿元,新增融资客户每年不低于5000户。
在资金价格上,根据监管要求与贷款投放形势,适时调整民营企业贷款配置价格,给予民营企业一定的优惠,合理确定风险容忍度。
同时,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债券发行,做好发行端价格引导,降低直接融资成本,加快金融服务转型升级。
近日,我们通过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成功帮助三家民营企业完成规模共计15亿元的债券发行,并为工行主承销的民企债券提供信用风险保护,其中一支债券的最终发行利率仅为4.6%,创下近期全国同品种、同期限、同评级的民企债券利率最低纪录。
激励基层行“敢贷愿贷”
记者:针对“融资贵”问题,工行解决的思路是什么?目前资金价格如何?
谷澍: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的导向要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今年一季度,我行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为5.37%,二季度降为5.24%,三季度再降为4.71%;今年10月,我行小微企业贷款执行利率已降至4.70%。在可比同业中,我们这个利率水平是最低的,接近基准利率水平。
同时,为了确保优惠利率政策落实到位,我们还重点推出了三条措施。一是对小微企业贷款专门设置相对较低的经济资本调节系数;二是给予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三是对分行因下调利率承受的利差损失给予全额补偿。
记者:有了贷款规模和利率优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风险顾虑,部分基层行可能仍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如何解决?
谷澍:我们首先让基层行意识到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从趋势上看,随着直接融资市场日益成熟,很多大企业的融资业务会逐渐离银行而去,因此,服务小微企业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也是银行内在经营的需求,我们不会把它当做一个短期行为。
为了推动基层员工“敢贷”“愿贷”,我们从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两方面入手,激发其内生动力。
从激励机制上看,一是继续完善对客户经理和分支机构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对普惠金融业绩突出的经营机构、基层人员进行专项激励;三是弥补分支机构收益损失,分行因贷款价格下调产生的收益损失由总行全额补足。
为了免除基层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还在“尽职免责”上推出了诸多举措。例如,进一步梳理、明确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标准化作业流程,让尽职免责有据可依;同时,继续落实尽职免责相关规定,适度提高对民营、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
不唯所有制只唯优劣
记者:基层行“敢贷”“愿贷”之后,是否“会贷”也是一个待解难题,工行如何提升信贷风险的防控能力,确保相关业务可持续发展?
谷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涉及到尽职调查、业务审批、法律合同签订以及放款和收款等若干个操作细节,专业的风险决策非常重要,切不可盲目地“一拥而上”。
风险管控能力是商业银行应具备的专业优势和看家本领。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对优质民营企业,扶持其做精做专,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专注主业、有前景的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风险缓释方式帮助其渡过难关,避免资金链断裂;对僵尸企业,则实行市场出清。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一方面,在“真”上下功夫,把好准入关。我们秉承“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的原则,通过优选企业,将信贷经营建立在把握真实信息、把控实质风险的基础上。
我们从产业集群、供应链、商圈等小微企业聚集的场景中寻找。目前,工行已开展“普惠金融行”活动,全面动员400余家二级分行、200余家小微中心、1.6万余家服务网点和1万余名小微客户经理,深入市场、走进园区,真正地了解企业。
一方面,在“专”上下功夫,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经营规律、商业模式、财务特点等研究,创新风控模式,实现专家治贷、专业治贷。
此前,工行已成立了近230家专营机构——小微金融业务中心,现在已经覆盖了全行75%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同时,38家一级分行均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今年年底前,400多家二级分行也将全部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接下来,要继续发挥好这些专营机构的作用,优化信贷流程,实行差异化、人格化授权,使信贷责任体系覆盖前中后台,贯穿信贷业务从受理到收回的整个周期。
除了“真”和“专”,我们还利用金融科技来动态管控贷款风险。通过大数据监测模型,工行已对全行超过2万亿元的普惠存量资产和每年1.5万亿元的累放贷款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并建立了全球信贷监控雷达,实现从准入到贷后的全流程、集中式监控,以提高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记者:针对此前市场上反映的部分民营企业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工行如何处理?
谷澍:当前股权质押业务产生的流动性问题,主要由市场波动引起,与公司基本面关系不大,我们将继续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发展,不断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
截至今年9月末,我行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融资贷款的不良率为零。对于极少数因资本市场波动而发生平仓风险的融资,我们也没有强制平仓,而是在把握出质人实质风险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出质人的经营状况、经营周期、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通过与客户协商,优先采取追加担保、追加抵质押品、分期还款等措施来化解风险,防止金融风险跨市场、交叉性传导,促进资本市场稳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子源)
(责任编辑: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