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燃料乙醇:消纳“问题粮食” 保障粮食安全

2016年07月20日 10:37    来源: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保障粮食安全一直被称为国家一号战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中国成立后30年“吃得饱”,改革开放30年“吃得着”、“吃得起”,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吃得好”。已经经历的两个30年和正在经历的新30年,说明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已发生重大演变,阶段性特征明显。

  截至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十一连增”;从2011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大于消费,尤其是国家调控的农作物产量,如稻谷、小麦、玉米,每年结余在1000亿斤以上,同时,东北粮食库存压力大,大量粮食进口,污染土地,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

  新形势、新特征,意味着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新举措。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包括生物质能源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创新的活力。

  粮食安全形势进入新阶段

  分析判断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方面,从粮食结构上看,小麦和稻谷作为口粮已实现绝对安全,玉米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为主要用途、少部分被食用,占我国粮食总产量90%的谷物基本自给。

  在我国,粮食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我国粮食生产以谷物为主。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这三大主粮以及高粱和小米等。三大主粮中,小麦和稻谷是通常所说的口粮,玉米仅有少部分被食用,大部分被用作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

  我国粮食总产量2014年达到6.07亿吨、人均占有量达到444公斤,而我国人均食用消费粮食仅为82-83公斤,远超过吃的需要,大部分被用作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三大主粮的口粮消费占比降至一半以下。而且,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粮食整体紧平衡,粮食自给率不足90%,但是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趋近100%。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创纪录地达到1亿吨,但主要以大豆为主。我国大豆主要用于压榨,2014年进口量为7140万吨,并不能够对国家整体粮食安全形势产生较大影响。

  粮食安全“量”不是问题,而是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我国粮食安全演变的阶段性表现上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如何吃得好”的第三个阶段。

  2009年-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人均产量连续增加。口粮可以确保绝对安全,但优质品种、饲料粮和深加工粮存在缺口,并且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扩大。

  尽管我国粮食储存技术有明显进步,但鉴于粮食收获季节的天气原因和储存过程中变质造成的“问题粮食”数量惊人。根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被镉、铅、汞、砷等污染的土地超过5000万亩。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6亿吨,根据经验估计,其中产生人畜不能食用的霉变、真菌毒素超标、重金属超标等不合格以及超期储存的粮食近2000万吨,目前主要掺入合格粮食经稀释后流入市场,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总之,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呈现诸多表现,如过剩数量大、外部冲击大、结构性矛盾加剧、环境破坏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粮食安全形势已经复杂化。

  加大粮食加工转化力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出口、科技支撑。应对复杂的形势,只有构建立体防线,才能灵活应对。

  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而只有加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刺激生产和供应。粮食加工企业是粮食转化的重要渠道,要更加重视“藏粮于企”。加工越发达,出口越大,粮食市场就越活跃,加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越强。另外,粮食加工企业、特别是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弹性特征,可以发挥供需蓄水池功能。在粮食供给过剩时,多加工国产粮;在粮食供给不足时,多加工进口粮;极端情况下,可以强制加工企业停产或限产,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以玉米为例,近年来,我国玉米由于良种、良法等因素带来的单产提高和托市收购等政策牵引导致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大好局面,去年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16亿吨。但由于下游需求相对稳定,玉米供需从以往的“紧平衡”变成了阶段性“过剩”,直接后果是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过重。2014年东北三省玉米产量为7250万吨,占全国总量约1/3。同时,2012年以来,东北政策性玉米库存逐年大幅增加,截至今年3月底,东三省玉米库存分别达4841万吨、4030万吨、2034万吨,均达历史峰值。据统计,东北现有年加工能力10万吨规模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46家,产品主要有燃料乙醇、食用酒精、淀粉、赖氨酸等,玉米年加工规模分别为300万吨、270万吨、730万吨、70万吨。2014年东北三省玉米加工行业除燃料乙醇外,整体开工率不足45%,大部分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显然,相对于高企的库存,现有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尚缺,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过加大粮食就地转化力度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大有潜力可挖。

  在控制好污染源头的同时,继续种植粮食作物是修复污染土地土壤的有效措施,但这些土地上种植出来的诸如镉大米一类的“问题粮食”既不能上餐桌,也不能做动物饲料。必须通过其他合理的加工利用方式,持续保证污染土地的生产粮食生产稳定,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保障农业生产运行和农民利益。

  燃料乙醇与粮食安全不冲突

  综上,生物质能源中的燃料乙醇产业不但和“粮食安全”无冲突,还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调节器和缓冲池。

  2000年,为解决库存过多的陈化粮问题,我国开始计划推进燃料乙醇试点工作。燃料乙醇需添加进普通汽油中得以实现应用,为此,2002年2月,国务院八部委决定在河南省和黑龙江省的5个地市启动车用乙醇汽油试点方案。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批复11个燃料乙醇项目,累计生产和消费燃料乙醇1728万吨,消耗玉米、小麦、水稻、木薯等约5768万吨(折标粮),其中转化了人畜不能食用的玉米、水稻、小麦等约1211万吨。目前,我国燃料乙醇年产能达到240万吨左右,年生产量和消费量位居美国、巴西之后,居全球第三位。现阶段,发展燃料乙醇消纳“问题粮食”已经成为最经济可行的方式之一。据预测,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燃料乙醇,燃料乙醇产能还需增加800万吨/年以上,可多转化玉米等2500万吨/年左右。

  从消耗饲料粮的角度看,燃料乙醇的生产也没有影响粮食供应。一直以来,我国饲料主要以毛粮为主,也就是说,粮食被直接用于牲畜食用,粮食中的蛋白成分没有被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大约有多达2亿吨的饲料粮,利用方式不科学。粮食生产燃料乙醇能够副产DDGS,也就是酒精糟,是一种高蛋白饲料。粮食中的蛋白在DDGS中没有损失、甚至增加,DDGS中的蛋白更易于牲畜消化吸收。美国通过发展燃料乙醇,生产的DDGS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大规模出口。预计今年美国出口DDGS将达到1100万吨,而其中的2/3将主要出口中国。2014年我国生产DDGS350万吨、进口已经超过500万吨。

  在我国发展燃料乙醇的同时,美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步伐更大。美国燃料乙醇年产量由1980年的52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4282万吨,尤其是2000年以来飞速增长。无论是对美国国内、还是全球市场,美国发展燃料乙醇并没有导致玉米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等问题。美国玉米产量由1980年的1.48亿吨增长到3.53亿吨,出口意愿强烈,而且玉米价格已经降低到近20年的最低水平。美国燃料乙醇的规模化发展实现了消化玉米的初衷,没有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反倒促进了全球玉米的供应。目前看来,燃料乙醇是玉米加工转化产品中唯一规模化产品,淀粉等其他下游产品消耗玉米的量都较小。

  总之,创新思维、借鉴国际经验、发展燃料乙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格局中需要加以补强的一环。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